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文革写作组“洪广思”的人与事


  1970年9月,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召开后,鉴于陈伯达用马列语录来包装他的“天才论”,所以毛泽东号召全党学马列、读原著,以识别陈伯达一类的“政治骗子”。这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设立中央组织宣传组,各地的“写作小组”如梁效、石一歌、洪广思、唐晓文等也就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四人帮”也通过自己掌控的“写作班子”炮制出大块理论文章来操纵舆论。所以,当年民间流传一句顺口溜:“小报抄大报,大报听梁效。”

  这些极具权威的写作班子名字听起来很响亮,细细查考,大都是取其谐音而来的。如权威性最高的“梁效”,就是江青控制的清华、北大“两校写作班子”的谐音,由迟群、谢静宜主持;后来这个写作班子的成员之一、北大教授周一良先生还写过一本沉痛忏悔的反思名作《毕竟是书生》。张春桥、姚文元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班子为“罗思鼎”,取螺丝钉的谐音,由徐景贤、朱永嘉主持;早期还有一个“石一歌”,就是由十一个人组成的写作班子,取其谐音而成,也就是文化大师余秋雨多年来极力回避的写作班子。“唐晓文”是中央党校理论班子的谐音,也就是来自中央党校的声音,意为“党校文”,由康生控制;文化部的写作班子叫“初澜”和“江天”,是于会泳亲自组建的。还有一个“洪广思”,以前只知道是北京市市委的理论写作班子名称,但这谐音是如何来的,搞不清楚,也曾请教过研究文革史的专家,一直也没个结论。

  读过一本曾任北京市政协主席、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刘导生的回忆录《从容忆往》,才猛然发现这个名字的来历。书中说文革期间影响极坏、流毒甚广的“洪广思”这个写作班子,在粉碎“四人帮”后,到他来北京市委之间的两年多时间,居然都没有人去清查。之所以没人清查,是上面有人罩着。而这个名字是来自北京西山红光寺,因为当年的市革委会理论班子就住在这里,于是取其谐音,后来也暴得大名。但是,当年也是北京市委会宣传组写作班子成员之一的史松,在其新近自费出版的个人回忆录《浅浅的脚印》一书中,则说这个写作班子是在香山的洪光寺,因其在西山,枫叶灿灿,所以有时还用“燕枫”这个名字发表文章。书中披露,当今党史界、文史界的很多名人,也都曾在这个宣传组里面。

  1956年12月,岭南画派擅长画松的大家、“岭南七杰”之一黎雄才先生曾来到香山,描绘过一幅 “西山红光寺”的画作,出现在2010年嘉德国际拍卖会上。可是上网搜索,却找不到“红光寺”,却有“洪光寺”。由此看来,刘导生与黎雄才的记忆都错了,写作组的地点,应为史松所讲的“洪光寺”,不是他们所说的“红光寺”。明朝万历年间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曾记西山名胜四刹:香山寺、洪光寺、碧云寺及卧佛寺。这四所刹宇,是万历年间西山佛刹的代表。再据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载:“洪光寺径上指玉华寺,再上指玉皇阁,下指碧云寺,再下指弘法寺。”书中说,这寺庙建于成化四年,是出身高丽的太监郑同,奉命出使高丽时,归国后乃仿照高丽金刚山千佛绕毗庐之式,在西山创建了洪光寺。这就是洪光寺的来历,也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班子“洪广思”的出处。

  史松回忆,较前几个著名的写作班子,“洪广思”的名字出来较晚。那是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姚文元问吴德,北京市人才很多,为什么不像别的省市那样组建理论写作班子?吴德这才开始行动,让北京市委宣传组着手组建理论写作班子,并明确指示:人民大学刚停办,人都分在北京市,其中的人才很多,可以从中物色。宣传组根据指示,决定从“文、史、哲、经、政、法”六个方面去选调原人大的教师,如哲学系的罗国杰,中文系的阎焕东、经济系的陈耀庭以及《浅浅的脚印》的传主,都是那时候作为各方面人才选调进去的。写作组活动的地点就在西山红光寺。当年写出的两本书,都是注释演绎毛泽东最高指示的出版的,一本是批孔的,名为《孔丘的反动一生》,另一本是《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评<红楼梦>》。等到毛泽东号召“评法批儒”时,宣传组顺应形势,成立了“法家著作注释小组”,又从一些单位借调了二十多人参与此事,包括新华印刷厂、第一机床厂的青年工人,这样一来,借调人员已大大超出了在编人员,相继成立了四个小组。

  那时候“洪广思”的工作流程是,上头出题(有时也出思想),小组讨论定题,定题之后,再找相关材料研读,然后交流体会,拟定大纲,报小组同意,然后再分头起草,等有了初稿后,再经多次讨论修改讨论通过后,由一人执笔统稿,最后报上面批准发表。当时曾传达过主管宣传组的北京市委副书记的指示:写作小组是市委的笔杆子,不是学术团体,不存在文责自负,让你们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切由市委负责。在轰轰烈烈的“评法批儒”运动中,对法家人物的介绍、对“法家路线”的吹捧,成为政治需要的时髦写作。当年上面曾布置下来一个任务,让写一篇借法家路线评吕后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间接吹捧江青的文章。小组领导大概不愿意如此彰明昭著,就将题目改成“汉初法家路线和文景之治”,写了好几遍,讨论了若干遍,最后才定稿。这篇文章见报后,写作组曾设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轻车熟路地再来一篇评武则天的,题目是“唐初的法家路线与贞观之治”,结果看了很多书,费了很多时间,总是不太理想,迟迟难以出炉。正在发愁之际,有人说毛主席提倡学习鲁迅,鲁迅对中国历史有很多议论,我们可以搜集起来研究,总题目叫“鲁迅的历史观”如何?把这个建议报上去,很快批准,写作组从北京图书馆拉回一车有关鲁迅以及研究周氏三兄弟的书。这样,光是鲁迅的书就读了几个月。

  宣传组下面的文学小组是最忙的,因为从来不缺少革命大批判的大题目。评《红楼梦》的战斗檄文还没完,马上又投入到评《水浒》的战斗中去了。那时候,毛泽东的视力已经很差,可读书已成习惯,只好找北大中文系的女教师芦荻念书给他听。芦荻是搞中国古典文学的,自然想了解伟大领袖对某部小说及其书中人物的看法,所以,在给毛泽东读《水浒传》时,就将毛对她提出的问答,整理成毛主席评水浒的材料,第一句话就是“《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还有,“《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〇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等等。芦荻将这份材料上报给主管北大的谢静宜,谢又转交给主管全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姚文元。姚看到后如获至宝,立即给毛泽东写报告称:主席对《水浒》的评论十分重要,不仅对中国的无产阶级,而且对贫下中农;不仅对中国人民,而且对世界人民;不仅对本世纪,而且对下世纪,都有伟大意义。并建议将这份材料印发给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学习。毛批示同意后,姚文元手中有了令箭,立即将此件印发全党,并在全国掀起了评《水浒》、批宋江、批投降派的运动,主要矛头,则是影射和对准周恩来的。当年在“洪广思”里传达姚文元的请示报告时,还有人私下里半开玩笑的调侃说,还应该加上“不仅对地球,而且对宇宙都有伟大意义”一句,以表示对这种文革文风的讽刺与鄙夷。

  但经济小组的文章就不那么好写了。如1974年年底,毛泽东提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他还对周恩来说:“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要写文章。”经济写作小组就奉命写阐述“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还要把“八级工资制”与“资产阶级法权”联系起来。这说法是张春桥于1958年曾写过文章,毛泽东此时又重新提了出来。经济小组为此绞尽脑汁、颇费周章,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写。有人建议领导来说明写作意图,可领导也闹不清楚其中的玄妙,就借故不来;于是下面的人也就按兵不动,这样一拖就是几个月,这篇理论文章也就不了了之、没有下文了。

  1975年是中国政坛潮起潮落、起伏跌宕的一年,邓小平代替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后,开始全面整顿工作,并想在意识形态方面有所作为。于是,以胡乔木、邓力群为主的国务院研究室便受命开办《思想战线》,提出“以三项指示为纲”,明显与张春桥、姚文元控制的《红旗》杂志分庭抗礼,大唱反调。《思想战线》的创刊号准备发表三篇重要文章,第一篇定名为“论三项指示为纲”,由邓力群来写;第二篇“论安定团结”,北京市委宣传组来写;第三篇“论民主集中制”,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来写。获悉消息后,已经对大批判表示厌倦的写作组上上下下都欢欣鼓舞,不仅是主笔的政治小组,其他的几个小组也都来参加意见,成为“洪广思”群策群力的一篇文章。文章写成后,上交给市委宣传组,审查了很多天,但到了主管宣传的市委领导那里,又给压下了。政治家们历经磨练,政治经验毕竟不凡,他们深知写这篇文章是在进行一场政治较量,文章一经发表就是一发重磅炸弹,是否发?什么时候发?要看国内政治气候和战场形势而定。果然,他们的历史经验起了作用,文章还没有发出,中国的政治气候又陡起变化,另一场更大的政治运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了。“国务院研究室”全军覆没,《思想战线》也胎死腹中,邓力群的文章初稿被查获,受到重点批判。这时,市委宣传组负责此次写作的副组长急忙跑来,连连惊呼“好险!好险!”,说幸亏市委领导有水平,压了好几天没有发,要不然,就不得了啊!这位副组长一再叮嘱写作组成员:我们和他们(指国务院研究室)毫无关系!是他们来约稿,我们早拒绝了,我们从来没有写过什么“安定团结”的文章,切记!切记!对外,一个字也不许提及此事。表面上,大家都极为严肃地唯唯称是,暗地里又觉得这场政治滑稽剧也真是颇具喜剧色彩。

  1976年初,写作小组从西山洪光寺搬到城里市委机关。此时,正值周恩来总理去世,“四五”运动爆发,很多同志都亲眼目睹了“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以及所造成的天怒人怨。等到毛主席去世、“四人帮”的末日到来后,“洪广思”的历史任务也就随之终结,而作为写作组的成员也就一个个自寻门路、各奔东西了。

  韩三洲 ,(《同舟共进》十一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