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舞剧《宝莲灯》托举动作的一次争议


  《宝莲灯》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相继在国内外巡回公演十年,经久不衰。1959年,舞剧《宝莲灯》被拍成彩色舞剧电影艺术片;1961年,舞剧《宝莲灯》随同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出;1977年,电影《宝莲灯》随同邓小平访问美国,在美国放映;1981年,舞剧《宝莲灯》在第九届香港艺术节上演出。由此可见,这部舞剧不仅是中国民族舞剧开拓和奠基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艺术奇葩。在国庆十周年之际,继北京“十大建筑”之后,《宝莲灯》在“十大献礼片”中拔得头筹。《宝莲灯》中三圣母的扮演者是著名电影明星赵丹的女儿赵青。她在剧中富有激情的创造性表演令人荡气回肠,充分恰当地表达舞剧主人公三圣母追求爱、光明和自由的思想感情,赵青也因此获得了“民族舞剧表演第一人”的美誉。

  据赵青《我和爹爹赵丹》一书回忆,1959年10月2日晚在大会堂宴会厅,周总理宴请国庆“十大献礼片”的主创人员与在京的演员,为了庆贺演出成功,周总理兴致很高,频频敬酒,茅台一杯接一杯。赵青暗自数了数,这晚上总理大概干了有15大杯。席间总理问赵青:“你知道这200多人的大《宝莲灯》的演出,是谁的主意?是我呀!是文化部让我去看你们拍的《宝莲灯》电影,我想舞剧怎么拍电影呢?一看果然拍得不错,其中沉香过百日这场戏好热闹,舞蹈也丰富,我就点这场戏参加国庆盛大的演出。大会堂舞台大,几十个演员太少,加到200多个演员。果然好看,有气派!我想外国有《天鹅湖》,我们中国有《宝莲灯》,这证明我们国家短短1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啊!”说罢,又开怀痛饮一杯!但是,周总理特别不喜欢这舞剧中的托举动作,他说中国人在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可以托举呢?他让赵青不要搞这个,后来连《小刀会》弓舞中女战士站在男战士腿上的动作都让去掉了。赵青回忆,对总理的意见,我们思想上并没有搞通,有时我会没大没小地和他争论,不管什么想法都跟他讲,他都十分关切地注意听取,我感觉我们之间就跟祖父孙女之间一样亲,毫无拘束。

  周恩来反对民族舞剧中的托举动作是有案可考的,1963年8月16日,他在文化部召开的音乐舞蹈座谈会上就音乐舞蹈的民族化、大众化等问题所作《关于文艺工作的几个原则》的讲话中,再次表述这种看法,“《小刀会》、《宝莲灯》想不到也有洋里洋气的东西,芭蕾舞的动作很多。我并不否定芭蕾舞,我们可以办芭蕾舞学校,成立芭蕾舞剧团,这表示中国人也可以学西方的东西,但这只能是少数,多数还是民族的歌舞。要创造出民族歌舞的完整形式来。”那时候,《宝莲灯》是对外宣传的品牌,但凡有外宾来中国访问,外交部就用这台舞剧来招待外宾,陪同观看的有时候是周恩来总理,有时候是陈毅副总理。据曾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李刚的回忆录《归处何方》一书记述,演出期间,曾有三次出现了周、陈二人对这台舞剧艺术的不同看法与歧见。

  第一次是周恩来看完演出后问:你们民族舞剧为什么要学习芭蕾舞的托举动作呢?加托举就洋化了这部中国民族舞剧(大意)。当时中国歌剧舞剧院听到总理的意见后,就取消了剧中演员的托举动作。第二次是陈毅副总理陪同外宾观看《宝莲灯》,看完后问当时歌剧舞剧院的负责人李刚:你们这个戏本来不是有托举的吗?我今天怎没看到,是改了吗?李刚解释说,我们是按照周总理的建议,取消了这个舞台动作。陈毅一听,说:这个问题我要和总理争鸣争鸣,我还是认为有托举好看。有高射炮,又有平射炮,这才不单调嘛!在听了陈毅的这番话后,编导人员也认为有道理,所以在重排《宝莲灯》时,又恢复了剧中的托举动作,并且还有所发展。第三次则是周总理再度陪外宾来观看《宝莲灯》时,发现已经删去的托举动作又重新出现在舞台上,便诧异地问道:怎么回事,又有托举了?李刚于是便把之前陈老总对托举动作的意见向总理汇报了。周总理听后哈哈大笑:“这位陈老总,毕竟是元帅,用高射炮、平射炮来形容艺术,很形象,很有意思。好吧,你们就按照陈毅同志的艺术见解办,我不坚持己见。”

  李刚书中说,看似一件不大的事情,但其中却有深刻的含意。是的,从周、陈二人对托举动作的艺术歧见中,可以看得出周总理的虚怀若谷与陈老总的豪爽直言。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见解与看法是见仁见智、因人而异的,也就是常言所讲的“有一百个读者,也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如“托举”这样的芭蕾舞动作在民族舞剧中的“洋为中用”,带来的看法不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幸好这种歧见是发生在两个高级领导人之间,哈哈一笑,就这样过去了。如果换一个场合或者人物,再在政治运动中加以升级、上纲上线的话,可以想见,那就麻烦大了。

  韩三洲,《南方都市报》2012-09-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