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毛澤東並非被斯大林和金日成強拖進朝鮮戰爭


《新史記》蘆笛




毛的計劃是等攻佔了台灣再打南韓,因此對斯大林讓北韓先動手頗感意外。他當即中斷會談,讓周恩來去找蘇聯大使羅申,要他發電報向斯大林核實。斯大林的腦袋可不比毛的,非常清晰,立即於次日回電,補上了被金日成貪污了的那一條,明確指出中國對此問題具有否決權:

“毛澤東同志!
在與朝鮮同志會談中,菲利波夫和他的朋友們提出,鑒於國際形勢已經改變,他們同意朝鮮人關於實現統一的建議。同時補充一點,這個問題最終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共同解決,如果中國同志不同意,則應重新討論解決這個問題。會談詳情可由朝鮮同志向您講述。
菲利波夫”(注31)

因此,嚴格說來,金日成的騙術並未奏效,斯大林給中國的否決權未能被金吞沒。中國完全可以否決。韓戰是毛主動跳進去的,並不是斯大林推進去,也不是金日成拉進去的。

綜上所述,斯大林策劃此事時十分慎重。如果他只是為了取得溫水港去冒險,就不可能將否決權授給毛。他雖然低估了美國介入的風險,但這自始至終是他的隱憂,特地為此埋伏了後著。所以,嚴格說來,後來發生的事並未完全超出他的意料。

 
金日成極力忽悠斯大林和毛澤東。


第二種看法

第二種解釋是Kathryn Weathersby作出的。她注意到,斯大林與金日成會談時說,“從美國來的消息”表明“普遍的心情是不干涉”,據此推斷,斯大林通過他的間諜唐納德·麥克冷(Donald MacLean),搞到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於1949年12月下旬制定的NSC-48文件。該文件“將美國的防禦圈劃在日本和菲律賓的西面,將亞洲大陸排除在外”。斯大林因而決定在遠東推進,以填補美國人留下來的真空。朝鮮戰爭不過是這大戰略的一部分罷了。

她作出這一推測的依據是,NSC-48是在1949年12月下旬制定的,此後斯大林的態度就發生了明顯改變:1949年12月中旬,他還拒絕了毛澤東請求簽訂新的中蘇同盟條約以取代國府與蘇聯在1945年簽的同盟條約。但到了1950年1月6日,他卻同意了與毛簽新約。與此同時,他還指示日本共產黨採取推進戰略,並承認了胡志明政權。(注32)

此說為基辛格採用,寫在他的新作《論中國》裏。此外,他也認為,促使斯大林改變態度的另一個原因,是中蘇條約規定蘇聯最終將失去旅順那個溫水港,“斯大林很可能認為,一個統一的共產黨朝鮮更能滿足蘇聯海軍的需要”。(注33)

在American RadioWorks訪談錄中,Weathersby重複了此說,並認為斯大林改了主意與艾奇遜演說無關,因為斯大林是在1月初改變主意的,而艾奇遜的演說是1月12日的事。(注34)

在我看來,此說破綻甚多,難以成立:

第一,她提到的NSC 48文件,應該是NSC 48/2(基辛格在引用時作了改正)。美國國安會並沒有發過稱為NSC 48的文件,只有NSC 48/1與NSC 48/2。NSC 48/1是國安會1949年12月23日寫出來的的報告文稿,篇幅較長,其結論部分經過修改後,便成了NSC 48/2,為杜魯門批准,於1949年12月30日下發。因此,真正有效的政府文件是NSC 48/2,它概括了美國在亞洲應取的戰略以及相應的政策與措施。

問題是,在該文件中根本就找不到“防禦圈”這個詞。就連對美國的太平洋防線何在,它也未作具體描述。它的主旨是,在亞洲反共防共,不能光用軍事手段,要針對內部原因對症下藥,利用民族主義去抵制共產主義,更要鼓勵亞洲國家政府革新政治,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從根本上消除這些國家在抵抗共黨顛覆滲透中暴露出來的內在的脆弱性。在這麼做時,美國一定要與殖民主義劃清界限,要讓這些國家的人民理解美國的善意,不要把它誤當成帝國主義。

該文件雖然說明美國將“在選定的亞洲非共國家中充分發展軍事實力”,並指明了日本、琉球群島與菲律賓是中選國,但同時也說要向其他受累國提供政治經濟軍事援助,還特地指明要對韓國繼續提供政治、技術、軍事與其他援助(注35)。它既未劃定防禦圈,也未說美國將區別對待圈內外的國家:圈內地區遭到入侵就直接出兵,而圈外地區遭到入侵就通過聯合國解決。這些都是艾奇遜在演說中提出來的,不是該文件的內容。艾的演說的基調雖然與NSC 48/2一致,但在若干重大地方,他超出該文件作了發揮。Weathersby沒看過該文件,卻誤把艾奇遜的演說當成了它,而曾任美國國安會主任的基辛格竟也未發現這錯誤。

既然所謂“NSC 48文件……將美國的防禦圈劃在日本和菲律賓的西面,將亞洲大陸排除在外”純屬虛構,那它又怎麼可能使得斯大林改了主意?

第二,所謂“斯大林通過間諜麥克冷弄到NSC 48”不過是個猜測,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一點。而且,杜魯門不久後就改行所謂“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orine),亦即在全球防堵共產勢力的擴張。1950年4月14日,國安會發出NSC 68文件,奠定了美國的冷戰戰略,那就是以強硬的武力手段去迎擊蘇聯的擴張活動。文件提出要保衛盟國地區與動員基地,使得取勝所需的攻擊力量得以建立起來,以攻擊行動摧毀蘇聯的戰爭能力的關鍵要素,直到美國及其盟國全力反攻並取得勝利。(注36)

那個文件下發時,正值金日成為發動戰爭訪問莫斯科。既然斯大林能通過那萬能的麥克冷搞到NSC 48/2,想來也能搞到這份更重要的情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會認為美國正在撤退,留下了大量真空,就等他去填補麼?

第三,該假說不能自洽。日本在艾奇遜描述的防禦圈之內, NSC 48/2也強調要加強美國在該國的軍事實力與地位。既然斯大林根據該文件判定何處是真空,那他命令日本共產黨採取推進戰略又怎能用來作該假說的證據?“敵進我進”豈可作“趁虛而入”解?

第四,她用以論證該假說的其他線索也未必成立。例如她說,斯大林是在1950年1月6日通知毛準備與之簽訂新約的。但斯大林在此前就已經改了主意。1950年元旦,斯大林派人將他為毛起草的《答塔斯社記者問》送到毛澤東處,其中說毛首先考慮的“是現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問題”(注37)。次日莫洛托夫與米高揚即來見毛,證實了斯大林想簽新約,令毛喜出望外(注38)。NSC 48/2是在1949年12月30日下發的。斯大林不可能在當天就看到它(華盛頓比莫斯科晚8個時區,該地的30日下午4點後即是莫斯科31日清晨),並因此改變主意,寫出那文字,並於次日送到毛澤東處。

因此,竊以為Weathersby的假說無法成立。

注释:


31 同上。

32 “Should We Fear This? ”, p.11.

33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 Penguin Press, 2011, 引自國內網人製作的電子書,頁碼與原書不一致。

34 Kathryn Weathersby spoke with American RadioWorks Correspondent John Biewen. http://americanradioworks.publicradio.org/features/korea/c1.html

35 NSC 48/2,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Asia,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 7, pp1115-1220, 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cgi-bin/FRUS/FRUS-idx?type=turn&entity=FRUS.FRUS1949v07p2.p0529&id=FRUS.FRUS1949v07p2&isize=text

36 NSC 68: United State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 http://www.fas.org/irp/offdocs/nsc-hst/nsc-68.htm

37 《答塔斯社記者問》,《毛澤東外交文選》,http://www.mzdthought.com/html/mxzz/mzdwjwx/2005/0905/5258.html(《新史記》第8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第8期電子版下載位址:

http://www.pubu.com.tw/periodical/13626?apKey=fedd22f528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明鏡書城http://city.mirrorbooks.com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