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杀机四伏的娶亲
我的故乡湘中农村,至今婚娶古风犹存,如“辞堂”的程序。新郎在上午之前赶到新娘家迎娶,上轿(现在是上车)前的最后一道礼节是:新娘领着新郎在娘家堂屋的祖宗牌位前跪拜,告知列祖列宗,女子现在要成为别家的新妇,感谢祖宗这些年将其庇佑成人。新郎陪着跪拜,亦是向娘家的祖宗一种承诺:娶回去后将善待。新娘活着的长辈,分列堂屋两边,新娘拜了祖宗后,再一一呼喊着长辈辞别。
到了婆家后,相应的礼节当然是“拜堂”,新郎领着新娘拜男方的祖先,告知祖灵,子孙娶了新妇。
《左传》中已经记载了当时中国人婚娶的“辞堂”礼节。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围,娶了郑国公孙段(郑穆公的孙子)的女儿,保媒的是楚国大夫伍举——后来被迫奔吴的伍子胥之祖父。郑国夹在鲁、楚两个大国之间,奉行的是“事大”政策,尽可能两边不得罪。将贵族的女儿嫁给楚国的权臣,这种联姻当然有政治的考虑。
按照春秋时贵族婚娶的礼节,“婿受妇于女家之祖庙”,新郎要在新娘家的祖庙里把媳妇领走-----寻常百姓没有祖庙,那么在堂屋里领走新妇就是此意。于是,公子围带着兵士,浩浩荡荡到郑国迎娶,准备进入郑国国都住下来,然后择日去女家的祖庙举行娶亲仪式。可郑国的子产,知道这个新郎不是普通人,而是楚国的令尹,又带了这么多兵士。楚人素来狡诈,万一在城内发动袭击,占领郑国首都,这不能不防。于是,子产派子羽去找迎亲的楚人商量:“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听命。”意思是说,咱们国家的都城太狭小,住不下贵国来的这么多人,请让我们在城外筑一个土台子,代替祖庙,在那里把新娘领走。
这下,楚国人不高兴了,觉得郑国在搞“阴谋论”,在郊外迎娶,也是对楚国的不尊重。于是子围派能说会道的伯州犁,前去回复道,贵国国君将那位贵族女子赐给我国的大夫围,使围娶亲而有了家室。围在楚国的祖庙了设宴,郑重告祭了祖父庄王、父亲共王的灵位,才来贵国迎娶的。贵国如果在野外将新娘交给我们,是等于将贵国国君的恩赐扔到草莽里了,也使大夫围(失了面子)回国后不能与其他卿大夫并列了。不独如此,这也等于让围欺骗了自己的先祖,回国后难以担当楚王的重臣。请你们再考虑一下。
这番话,说得很重,大道理中隐藏着威胁。于是郑国的子羽只好把话挑明了。说我们把公孙段的女儿嫁给贵国的令尹,本来就是希望找贵国当靠山的,而不希望贵国包藏祸心来图谋敝国。如果郑国遭楚国的暗算,其他诸侯国必然对楚国增强戒备,失去信任,楚国之命也将壅塞不行。要不是这样(即为楚国的公共形象考虑),敝国都城已经为你们来的人控制了,又何必爱惜公子段家的祖庙呢?——这番话看上去谦卑,甘处下风,但绵里藏针。
跟随前来迎亲的媒人伍举知道郑国已有所防备,于是“垂櫜而入”,櫜是古代装兵器的口袋,将它垂下,表示没有带武器。于是,楚国人得以进城在祖庙里把新娘娶走。
而在这场婚礼中,本应成为主角的新娘,沦为了配角。不知道她是否知道自己远嫁的背后,曾有过那么些刀光剑影的密谋与交锋。
不要以为郑国人过于小心,他们不能不防备强大的楚国,因为楚国在坑害亲戚方面有过不光彩的历史。
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此时楚国由文王当国。此人颇有志向,想完成父亲楚武王“问鼎中原”的宏愿。楚国要北伐,必须要经过今天湖北襄阳、河南南阳才能进入中原。南阳北面有一个申国,是中原南面的屏障,进伐中原,就必须灭掉申国。而灭申国,还得经过申国南面的邓国(今南阳邓州市)。于是这一年楚文王来邓国找国君祈侯商量假道伐申的事。祈侯是楚文王的亲舅舅,他设宴招待外甥。祈侯的三位大臣建议趁机将楚文王杀掉以绝后患,因为他们觉得楚国迟早会对邓国动手。祈侯拒绝了,他不相信外甥会带兵攻打亲舅舅,而且答应楚王假道。
楚文王假道灭申后,回国后顺道攻邓,这次未能取胜。到了公元前678年,再次重兵攻邓,邓被灭国。民间俗语“外甥不认舅”便源于此。
十年砍柴,《东方文化周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