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林彪多支主力部队伤亡极惨,溃败失去战斗力


白先勇:战后国共东北之争(4)


  父亲奉命东北督战

  原先蒋中正曾下令东北行营,限其4月2日前攻下四平街,可是国军北上进展迟缓,前后拖延几近二月,中间尚有挫败,蒋为此十分焦急,而马歇尔4月返华后又不断向蒋施压,促使东北停战,更令蒋决心迅速解决四平之役,以谋长春。蒋接到杜聿明5月14日之攻击计划后,担心此役成败,乃特派父亲于5月17日赴东北巡视督战。28时父亲已发表为国民政府第一任国防部部长,6月1日即将就职,名义上国防部部长乃国军军事系统之最高决策人,蒋派遣他即将上任的国防部部长往东北督战,亦见其对四平之役的重视。每逢战事紧急的关键时刻,蒋氏选派父亲至前线解危,在北伐、抗战时期,都不乏前例。徐州会战,台儿庄之役,战争最吃紧之际,蒋氏命父亲赴前线协助李宗仁作战,卒获大捷,便是一例。

  5月17日,父亲飞抵沈阳。父亲以首任国防部部长由蒋中正主席特派至东北督战,东北将士士气为之一振。29自马歇尔使华调停以来,东北国共战事一直拉锯于边谈边打、且战且和的混沌局面,此对当时采取攻势的国军至为不利,影响士气甚大。父亲对于国共问题一向坚决主战,此次由蒋中正任命至东北督战等于持有尚方宝剑,对于正在激战中的国军将士是一大鼓励。东北将领自杜聿明以下多为所谓黄埔系的“天子门生”,别人可能难以驾驭,但父亲却与杜氏等将领颇有渊源。1939年父亲主持桂南会战,杜聿明时任第五军军长,率领麾下郑洞国、廖耀湘等攻打昆仑关,战争至为激烈,反复来往,双方损失惨重。父亲亲临前线指挥,授杜聿明以机宜,第五军遂一举攻下昆仑关,完成抗战中著名的“攻坚”一役,杜聿明因此声名大著。

  父亲任军训部部长期间,巡察第五军,认定其训练优良,曾特别下令褒奖。父亲对杜聿明及第五军干部颇能赏识而且指挥得动,这一次四平街会战,父亲往前线督战,再度指挥杜聿明,二人合作,又一次创下辉煌战果。

  次日,5月18日,父亲偕杜聿明赴前线督战,至开原指挥所,坐镇指挥。此时前线战争异常激烈,已经到了决胜时刻,国军分三路向四平进逼包抄。顷刻,郑洞国来报,右翼兵团廖耀湘所率之新六军已经突破共军防线,由西丰、平冈,进出赫尔苏,迂回共军侧后,企图切断四平共军退路,而左翼兵团陈明仁率七十一军亦乘势超越梨树,夹击侧背,对共军形成左右包抄形势,至是共军全线动摇。中央军团第一军军长孙立人已于16日由美返国亲自指挥第一军,在空军掩护下,一举突破共军阵地,向四平挺进,林彪所部十万余共军大败,伤亡惨重。18日晚,开始往北仓皇撤退。

  5月19日,国军进入四平街,为时一月的第一次“四平街会战”遂告一段落。四平既克,父亲乃下令继续进军长春。在此关键时刻,南京统帅部获得前方谍报,长春城内还潜留了六千苏联红军,因密令杜聿明,军队不准渡辽河,过公主岭,杜聿明因对父亲出示此一命令,父亲乃说:“既是我下命令追击,责任当由我负。”并同时当杜聿明面去电向南京当局报告,并连夜赶回南京向蒋中正说明实况。

  父亲此一当机立断的决定至关紧要。杜聿明虽有追击共军直取长春的决心,但中央当局的命令他不敢违反。父亲是蒋中正特派到东北督战的大员,本来就授有见机行事的权宜。父亲当然也了解蒋的心意,攻打四平,意在长春。进攻长春有所顾忌,是怕国军力有不逮以及与苏联红军起冲突的危险。可是父亲见到林彪军队已经溃败,狼狈情形,出人意表,正应乘胜追击,良机不可错失,乃遽然独断下令,命杜聿明继续追击。杜聿明有了父亲的命令,才敢放手部署,兵分三路以扇形追击,继续进军长春,并在追击途中,造成林彪部队重大损失。

  19日晚,父亲回到南京即向蒋中正主席面陈,报告林彪部队溃败实况,力主继续攻取长春。蒋当时尚颇犹豫,诘问父亲:据报长春有六千着便衣之红军,万一肇事起冲突,当之如何。父亲以为林彪部队已溃退,多六千红军,亦不济事。蒋又问,如果红军再回来,又当如何。父亲分析当前情况:按中苏友好条约,苏联应照规定撤兵,既已撤兵,又再回头,则中国政府不应负责任,而是联合国的国际问题了。蒋闻言,当场未置可否。

  蒋重视东北战况,不甚放心,5月23日,父亲赶返东北督战时,蒋亦同行亲往东北视察,同时还携带宋美龄及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委张嘉,共乘马歇尔专机,飞往沈阳。蒋在沈阳落机的时刻,闻国军已攻进长春,蒋大悦,先前疑虑一扫而空。杜聿明向他汇报了“四平街会战”的实际战况,蒋次日(24日)致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函:“此间军事情势‘共军’之惨败实为意想所不及也。”30 林彪部队溃败之严重性,出蒋意料之外。又次日(25日)蒋致宋子文函:“自中正到此以后,某国(指苏联)不断作间接表示,决不对‘共方’袒助,阻碍我统一,过去如此,今后亦必如此,惟望中国能早日和平,并探询有否需要其尽力之处,此为其在我军进入长春后所表示之姿态,余尚未作答复,但据前后各方报告,最近某方态度确已与前大不相同。”31 国军进占长春,苏联态度也改变了,竟不惜扯中共后腿,向蒋示好,蒋对苏联红军的顾虑既除,信心大增,在沈阳亲自指挥他的“天子门生”将领们,挥军北上。国军进占长春后,随即继续分三路往北急速追击向哈尔滨仓皇溃退的林彪败部,左翼队占领辽源,右翼队于24日占领梅河口、海龙,26日占领双阳,27日占领磐石、九台,28日占领吉林省会永吉,中央兵团新一军亦于29日占领松花江的大门德惠及松花江北岸桥头堡,30日继续占领农安。

  同日(5月30日),蒋中正偕笔者父亲飞抵长春,这时东北前方战事已至紧要关头,新一军沿中长铁路猛追,越过松花江,向哈尔滨逼近。在此历史关键时刻,父亲向蒋中正提出肃清东北共军的全盘计划:父亲力主乘胜追击,直到哈尔滨,乘着林彪部队溃不成军失去战斗力之际,穷追猛打,一举拿下齐齐哈尔、佳木斯及满洲里北满诸重要城市。进一步,父亲主张组织民众,编三百万民团,保卫地方,肃清共党势力。父亲并建议待东北情势稳定后,抽调五个美械装备师回关内至华北助北平行营剿共,打聂荣臻部,等事毕再行调回。父亲自告奋勇愿意留在东北,继续督战,负责将肃清东北共军计划付诸实施。

  可是蒋中正不同意父亲留下,说道:“6月1日国防部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意思,我交代杜聿明去做。”

  父亲力争:“委座在此,我也在此!”

  蒋说出心中疑虑,父亲停留东北,继续战共,怕马歇尔责怪。

  父亲又力辩:“马歇尔责怪可以推到我身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蒋仍坚持要父亲即日回返南京,就职国防部部长。父亲无奈,只得离开长春。

  父亲北伐任参谋长、抗战任副总参谋长、国共内战又任国防部部长,中华民国三个重要战争阶段,父亲都同任蒋中正的军事幕僚长,在北伐抗战的紧要关头,父亲向蒋氏提过的一些重大军事决策,也曾获采纳。1946年5月30日,父亲在长春向蒋氏提出的这一套进军哈尔滨、肃清东北共军的计划,可能是他作为幕僚长向蒋氏所做最重要的一个军事建议,但是这个关系国共东北战争甚至整体内战成败的建议却偏偏未能被蒋氏接受。

  同日,蒋中正亦离开长春飞抵北平。6月3日,蒋返南京。4日,蒋中正接见马歇尔特使,表示愿接受马歇尔建议,东北停战。6日,蒋中正颁发第二次停战令:

  “余刻已对我东北各军下令,自6月7日正午起,停止攻击前进及追击,其期限为十五日。此举在使中共再得一机会,使其能确实履行其以前所签订之协定。政府采取此一措施,绝不影响其根据中苏条约有恢复东北主权之权利。”

  此时国军孙立人率领新一军已追抵双城,离哈尔滨不足一百里。事实上四平兵败,中共中央大为震动,毛泽东于6月3日已电令林彪,准备弃守哈尔滨。第二次停战令下,新一军追击部队乃停止前进,调回至陶赖昭及德惠县一带,乃取守势,以待和谈解决。

  6月21日,蒋中正应中共周恩来之请求,再度宣布,将停止前进追击的命令延长八日,至6月30日中午为止。


  共军溃败实况

  第一次“四平街会战”国共两军开战之惨烈状况,以及林彪部队被击败后往哈尔滨急速撤退遭国军穷追猛打之狼狈情形,当时国共双方都没有宣扬。国民党“剿共”打胜仗时,报纸照例会大登特登。但当时马歇尔正在南京施压要国军东北停战,因此有所顾忌,不便张扬;共军吃了败仗自然不愿声张,尤其当时周恩来正在设法谈判停战,以便东北共军有喘息机会,所以对马歇尔更要隐瞒四平战败真相。马歇尔也竟然被瞒过,认为共军主力并未击散,32对国军以武力占领东北毫无信心,所以亟力主张停战。但苏联的情报却较正确,国军进占长春后,斯大林态度大改,频频向蒋中正示好。

  “四平街会战”林彪部队溃败,整个东北共军所受到之冲击及其损失之严重性,要等到若干年后,中共公布当年参加“四平保卫战”一些将领、干部的回忆录及中共党中央毛泽东与林彪等人互相来往的密电,才可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这样记载:“四平保卫战中我军伤亡总数达八千以上,部队元气损失甚大,黄克诚之三师七旅,原为井冈山老部队,四平撤退后只剩三千余人,失去战斗力;万毅之三师原有一万三千人,经四平战斗伤亡及撤退被击散,只剩四五千人,失去战斗力;一师梁兴初部,剩五千人,还保持有战斗力;二师罗华生部还保持有战斗力;邓华保一旅损失相当严重,其次是三师、八旅、十旅、杨国夫部都弄得疲惫不堪和不少损失。”33

  这里所谓“伤亡八千”,应该是个偏低的数目,韩先楚等人的回忆皆称此八千伤亡战士为“老骨干”,意指从关内调来的老干部、士卒。共军到东北后也收编了不少伪军以及当地的新兵,这些人的伤亡还不在此数,恐怕人数并不在“老骨干”之下。其他损失如被俘、投降、逃亡的人数也不少,万毅之三师原有一万三千人,只剩四五千,损失三分之二,相当可观。黄克诚一向爱说真话,国军占领长春后第二天5月24日,他向中共中央发出一封痛定思痛的电报:

  “从3月下旬国民党进攻起,到我们从长春撤退,我军除南满外,总伤亡一万五千人。仅西满四个旅及一部地方部队,伤亡达七千左右,七、十旅连排干部换了三次,部分营级干部亦换了三次……干部中一般情绪不高……这些现象是抗战八年所未有。”34

  黄克诚列举的伤亡数字是一万五千,加了一倍。但南满本溪之役还未算在内,防守本溪的共军亦有十万余,战况同样激烈,尤其国军空军猛烈轰炸,杜聿明回忆一次飞机出击即射杀共军二千余人,本溪之役,共军“伤亡惨重”。

  林彪亦承认“四平保卫战”共军伤亡重大:

  “进入东北之敌,为国民党最精锐的,新一军又为其最强者,故我军虽奋勇作战,伤亡重大,弹药消耗甚多,但只能作部分的消灭与击溃敌人,而难于全部击溃与消灭。”35

  国民党估计第一次“四平街会战”,共军伤亡的数字是四万人。36如果把四平及本溪两地共军伤亡人数加起来,四万人不算离谱。毛泽东原先下令林彪死守四平,本来就准备牺牲数万人。林彪四平兵败,果然损失数万共军,而四平并未守住,四平街并未变成“马德里”。

  四平街一仗对东北共军冲击不可谓不大,士气受到严重打击。

  6月1日,林彪电中央周恩来等:

  “准备游击放弃哈齐。”37

  毛泽东考虑了两天,终于在6月3日复电林、黄,同意放弃哈尔滨:

  “同意你们作放弃哈尔滨之准备,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方针,实行中央去年12月对东北工作指示,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对于分散与孤立之敌据点,应在可能条件下取之。目前军队应争取休整,恢复疲劳,提高士气。”38

  此时,6月1日,国军新一军迅速追过松花江北岸,抵达双城,哈尔滨遥遥在望。哈尔滨城内东北局已将物件装车,准备随时弃城出走了。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突然间,晴天霹雳,峰回路转,新一军接到蒋中正停战命令,6月7日起,国军停止追击。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大为震惊,赶紧向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力争:国军应乘胜追击,过松花江直取哈尔滨,将日本人所筑长期防俄入侵的连线永久工事占领,逼使共军永远退缩佳木斯一带酷寒地域。39但当局命令终不能违,新一军只得回转陶赖昭待命。此后,国军再也没有机会越过松花江。

  从当年的林彪到今天那些参加过“四平保卫战”的共军老干部都说,国民党没过松花江向北进攻是失算。否则,共产党的日子将更难过。40

  蒋中正本人如何看待“四平街会战”呢?他在《苏俄在中国》中如此评述这一仗:

  “激战一星期,林彪所率匪部号称三十万大军,被我国军总指挥杜聿明部彻底击败,伤亡过半,其他残部溃不成军,分途向中东铁路、哈尔滨绥芬河一带崩溃。杜总指挥即于五月二十三日由四平街进占长春,并令其所部以哈尔滨为目标,沿长春铁路线向北追击,势如破竹,匪军毫无抵抗行动。此一剿共战役,可说是继二十三年(1934)在赣南五次围剿以后,又是最大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而其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逃窜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共“把四平变成‘马德里’”的孤注一掷,不仅输掉了四平,很可能连整个东北都险些给输掉了。但蒋中正颁第二次停战令却让了毛泽东一着棋,毛泽东终于把东北这局险棋扭转乾坤,反败为胜。(未完待续)

注释:

  28.同25,第555页。

  29.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当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曾亲口告诉笔者当年父亲抵沈阳时,东北将领士气大振的情况。

  30.同15,卷六(上),第150页。

  31.同15,第151页。

  32.《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编,1949年,10月,第10页。转引自《雪白血红》,第174页。

  33.同2,第199页。

  34.1946年4月29日,林彪致东北局电,《雪白血红》,第170页。

  35.“CivilWarinChina,1945-50”,Taipei,p.24.

  36.《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第195页。

  37.同36,第250页。

  38.许逖,《百战军魂——孙立人将军》(下),懋联杂志社,1989年,第103页。

  39.同4,第202页。

  40.同11,第146页。

  白先勇,《温故》(十二) 2010-04-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