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细数境外中国军人墓地:印度仍将远征军视为英雄

 
  遗骸安放仪式沉重而肃穆。
  
  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在人群的簇拥下,被郑重地安放在“国殇墓园”。
  
  在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共同努力下,19位英烈终于得以和其他数千名抗日阵亡将士一起,长眠在国殇墓园,经过近70年的境外煎熬,他们终于回来了。不过,未能回归家国的英魂更多。
  
  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与纪念,人们神情凝重地承诺,将永远守护这座墓园。
  
  “入缅抗日”“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援老抗美”……上世纪至今数十年间,无以计数的中国军人与民众接受政府的指令,出境参加不同类型的战斗,或完成许多复杂的工作,其中,大部分牺牲者已永远地安息在异国的土地上。
  
  军魂飘零海外
  
  2000年底,在经过长达八年的酝酿、两个多月的实地采访后,记者公开发表《越南土地上的中国烈士陵园》一文。此文内容为,在越南莱洲省封土县一个边境村寨,善良的越南人民饱含深情地对待着的中国援越烈士墓地。
  
  此文使大多数国人第一次了解到,在邻国越南的土地上,还有大量中国军人墓地的存在。一些纪念中国军人的高大纪念碑依然矗立在异国的土地上,其上分别用中、越两国文字刻着‘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
  
  事实上,那时候记者即已了解到,这样的中国烈士陵园在越北山区约有百余座,因两国间曾爆发过战争,并非每一座墓园都能幸运地得到妥善的对待。此后,从中越两国政府到民间,一些相关的保护、回访和祭奠活动陆续展开。
  
  2006年9月,曾于1966年秘密赴越参战的山东籍老兵张传俊,写信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得到‘可爱的人’那样的称号,立功证书也是越南总理武元甲签发的,没有实际意义。”张传俊多次表示,期盼中央政府对自己及战友们的援越行动给予正式、公开的认可,而这对于40多来那些仍然埋葬在越南土地上的中国烈士,尤为重要。
  
  公开史料显示,除越南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缅甸、印度、朝鲜、韩国、老挝、巴基斯坦及坦桑尼亚等国,都曾建有中国军人的墓地或烈士陵园。其中,也有少部分烈士为中国政府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等。
  
  位于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中国军人墓地,直到2008年始为世人所知。一千多名中国烈士中,一部分为1937年淞沪会战中坚守四行仓库“八百抗日壮士”中的勇士,后因成为战俘而魂断异国。而在1941-1945年间,大规模进入缅甸对日军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则在缅甸、印度境内留下了近六万具烈士遗骨。
  
  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共13万余人阵亡并安葬在朝鲜,少部分烈士则被韩国政府安葬在三八线以南地区;其后的援越抗法、援越援老抗美斗争中,又有一千余人分别长眠在越、老两国土地上;接着,在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又称中巴友谊公路时献出生命的100多名中国工程人员,大部分安葬在巴基斯坦北部重镇吉尔吉特;另外,在坦桑尼亚,还有一座安葬着69位中国援坦专家的公墓。
  
  历史与命运的神秘,总是通过某些个体和群体的奇特际遇,得到不可思议的凸现与表述,幸运抑或是灾难,都将选中一些人,代表人类去承受。这些安息在异国的英魂,生前身后所承载、所代表的,正是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切片。
  
  令人忧虑的是,国人在纪念那些在国土上牺牲英烈的时候,似乎已很难忆起在异国他乡捐躯的国际主义英雄。
  
  对于这些曾经肩负使命颠沛流离于异国的英烈,我们是否应该承担起照看其墓冢的责任,让他们的骸骨能有一个宁静的栖息之地,让历史记住他们?
  
  缅境中国军墓被夷平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因各种原因遗留在境外的中国军人墓地,其遭遇和境况并不理想:缅甸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墓地几乎被荡平,老挝境内援老抗美的墓地荒草丛生,越南境内援越抗美的墓地近年才开始被国内同胞关注,朝鲜境内的志愿军墓地也一度疏于管理……
  
  难以接受的事实和现状,难免让人扼腕叹息,悲痛惭愧。
  
  最严重的情况发生在缅甸。因当年国民党军队败退至缅甸及金三角地区后,曾长期与缅甸政府军发生冲突,加之中国大陆的“文革”时的极左输出亦不时波及缅甸境内不少地区,缅甸当局被激怒,而这导致原本建成的所有中国军人墓地几乎被荡平。
  
  不过,在印度东北部,当年的中国远征军人墓地却得到意外的完好保存。因为,印度当局一直以来都将那些长眠于此的中国军人当做“二战胜利英雄”,近几年甚至还投入资金重新修缮。由于印度军方延续了以往的驻军传统,一直将本国军营设置在原来埋葬中国军人的墓地附近,致使大量的中国军人墓地已处于印度军营范围内,这让华人和中国人难以接近并祭拜。
  
  记者曾多次前往越南、老挝、缅甸、朝鲜,在异国他乡,一个个有关于中国军人出境参战的故事,不断被言说,而更多中国军人的公墓、陵园不断被发现,悲壮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每每让人心有所恸。
  
  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所服从的命令,所遭遇的对手,都不同,但却以同一个身份—“中国军人”,跨越国境,用鲜血和生命去履行着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由于中国政治格局的剧烈演变,“中国军人”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不断发生变换。于是,很多的历史被埋没,很多的故事被遗忘,而那些在历次出境战争中成为烈士的中国军人,和他们安息在异国他乡的骸骨一样,成为祖国人民记忆中的碎片,遗落在历史的空白处。
  
  时至今日,那些墓地里无论离离衰草,还是寂寂荒原,都不会妨碍我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中国军人曾经青春如花的笑容和英勇作战的身姿。
  
  也许他们那时的思想与行为,会让我们觉得难以理喻,但我们应当意识到,他们曾经与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生命有关,他们是我们的同胞,曾和我们先辈一起谱写共同的历史。
  
  历史中常常会有被遗忘的空白,会有被尘封的碎片,但历史从来都不应当被人视为过眼云烟。
  
  筹建中国国际烈士公墓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的问题错综复杂,谁能保证身处异国的中国军人墓地,始终得到他国政府和民众的善待?
  
  以缅甸为例,不仅败退野人山途中中国远征军人的数万白骨无法完整收葬,就连曾经掩埋着中国军人的多处墓地,早已建起民宅、学校、医院、政府甚至城镇。
  
  若抗战胜利时,中国政府能出面将葬在缅甸的远征军将士遗骨迁回,后来又怎会发生被缅甸方面破坏殆尽的局面?若那些烈士的墓地都建造在中国的土地上,壮烈捐躯的中国军人们,身后也许能够避免不堪厄运。腾冲县埋葬着九千多远征军攻城阵亡将士的“国殇墓园”的存在,即为例证。
  
  这些年来,各相关国家都有各自的难题,不可能用太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安息在其国土上的中国英烈,而烈士后人想要瞻仰和祭奠亲人,亦非常不便。因此,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将烈士的遗骸与他们所承载的历史,一同回归家国,建造一座或多座“中国国际烈士公墓”,似乎越来越显得必要起来。
  
  “原地保护”为何不可?记者在走过很多国家、很多地方后发现,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他们也绝不可能保证始终如一地善待他国军人的墓地。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不可取。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依靠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达到让他国政府善待中国军人墓地的做法,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静观国际大环境,因各种问题而引起的国际争端屡屡出现,谁能保证身在国外的中国烈士墓地不被他国政府、民众破坏?
  
  与其请求他国政府善待中国军人墓地,不如由国家出面,将那些忠烈遗骨全部迁回国内,等到统一修建公墓之后,由政府出面妥善管理。此次19位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顺利回国,按照长期关注远征军老兵的公益人孙春龙的说法,是“已经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第一步”。当然,大规模开展这些工作仅靠民间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中国政府的强力介入。
  
  倘若国家能出面完成将全部烈士遗骨迁回国内的举措,将来在国内筹建国际烈士公墓时,或可参照年代、性质、方位等因素区别一一筹建。比如云南省腾冲县至今仍保存有国殇墓园,有关抗日战争的国际烈士公墓或可建在云南省,再比如有关抗美援朝的国际公墓可以考虑就近建在辽宁省等。
  
  如果政府投入资金有难度,进行社会募捐也未尝不可,相信善良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客居异国的灵魂与骸骨。
  
  尹鸿伟,摘自《时代周报》2011年9月14日,原题为《军魂何时还家国》
  《都市时报》记者刘钊对此文亦有贡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