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心路》主角囊括文革中读书的青年人


  《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读书座谈会之一

  一个不能正视自己过去的民族,是永远无法真正崛起的

  导语:2012年7月16日,以现代史专家米鹤都为首,召开了一次探讨第三代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座谈会。出席的专家包括历史学家章立凡、政治学家唐欣及红卫兵史专家印红标、历史学家丁东、卜伟华,作家礼平等12位学者,他们共同探讨了对于过去的正视于今日的重要性。米鹤都认为,他研究红卫兵第三代人的目的是要把被遗失的历史记录下来,其他嘉宾就书的内容写作方式做出了肯定,并对细节作出批评和建议。章立凡最后说,当然我们很不幸,但我们也很幸运。很不幸就是国家和个人命运有很多坎坷。说我们幸运,可能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几百年,上千年都不太容易碰到。我们是亲历者。

  精彩语录:

  米鹤都: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被遗失的历史记录下来。

  唐欣:对老红卫兵,对联动,现在仍然很自豪地说他们是文化革命中第一批觉醒的,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印红标:书里面对暴力活动的分析,我觉得也是比较客观。我感觉米鹤都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力求公正客观,心平气和讲道理,入情入理的,而不是简单地控诉,或者站在道德高地在这里指点。我觉得值得提倡,要给读者启发,也要留给读者进一步思考反思的余地。

  卜伟华:我们这代人所接受的理想主义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理想主义,是一种需要认真反思和检讨的理想主义。

  刘辉宣:第三代人是不仅仅是党,而且是整个社会精心培养和教育的一代,没有任何一代人曾经受到整个社会这么多的注视,但是被引入了歧途。

  鲁天龙:我觉得文革刚刚开始就产生红卫兵,是与当年的教育有密切关系的。

  马云飞:研究文革这段历史,确实目前我们国家做得远远不够。

  章立凡:关于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当然我们很不幸,但我们也很幸运。很不幸就是国家和个人命运有很多坎坷。说它幸运,是因为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几百年,上千年都不太容易碰到。

  丁东:整个20世纪历史,每一代人都有活跃分子,都有一般人,都有随大流的,也有不愿意介入的。但是前几代,比如说五四那代人,那里面最拔尖的人,最后他们都登上了政治舞台的前沿。这一代,我们讲拭目以待。


  《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座谈会之二

  米鹤都:《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觉得非常不容易。但是我觉得里面也有很多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中国人治史,不单纯是记录过往发生的事情,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惩恶扬善。在这点上,我们现在的历史研究中,可能有些功能被丧失了,往往都是歌功颂德的多,只讲正面的多。在共和国的历史研究中,甚至有些历史被逐渐淡忘,甚至出现割裂,这是我们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个人的事情不太多了,又把老本行捡回来写了这本书。

  共和国同龄人,也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代人,或者讲红卫兵一代,或者讲老知青一代,或者讲老三届一代。实际是基本相同的概念。我的定义是,在文革中读书的青年人基本上都囊括在这一代人中。

  这一代人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红卫兵运动,第二阶段是上山下乡,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前两个运动,我称之为反动的,不可逆,也不可复制,是和整个世界潮流相抵制的运动。红卫兵不说了。上山下乡实际上是世界潮流走向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是一个倒退。

  经过上山下乡,到农村,在社会最底层,了解了这个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以后,我们反思的是什么?结合着我们国家的命运,结合我们本人的命运,所以这一代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反思以后,就在四五运动当中,人民群众喊出了否定文革的呼声。当时在天安门广场上大概有百万人,那一百万人,我认为和当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的百万人,有60%以上的重合率,甚至这个比例会更高。而且当年北京中学红卫兵的三派人都参与到其中。也就是说,正是当年红卫兵那一代人为主体首先起来否定了文革。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段非常值得记取的历史,这一代人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代人。

  当然了,这本书从历史学的角度,从体裁上、从历史学的学术性上讲,毛病就多了。一会儿各位历史学家可以指正。但是,我觉得它至少把一些细节的东西记录下来了,当然还有一定的分析,我觉得往前走了一步。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座的专家学者,而且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参与做好的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愧对这代历史,才能留下真实。因为再过不了多少年,这代人对后人来说就是一个怪胎,他们不仅理解不了,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就没人能说明白了。实际上,我们要把当年经历的教育,那个社会的背景都记录下来。我跟鲁总也商量,将来写一本《文革前17年的教育》,这也是一个空白,而且也很有意义。那个时候的红领巾怎么就成了红卫兵了?昨天还上街做好事,学雷锋,今天怎么就上街成了破四旧、打人,这个变化中,17年的教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当然这包括社会教育、政治教育、家庭教育等等。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要不然不可能理解这代人在文革中的表现。

  我去年主编了两本口述历史《回忆与反思——红卫兵时代的风云人物》之一、之二,由“北京传奇”资助,在香港出版的。今年他们不再做这件事了,不过我觉得做这代人的口述史,从个人的不同角度拼凑一个历史全貌,反映这代人从狂热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如何转变成失去了理想内核的理想主义者这一思想历程。而恰恰是这一过程伴随着同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它的思想先导。另一方面,在人们选择性遗忘的历史演变中,必须在众多当事人还能分辨真假是非的情况下,尽可能记录下来一些真实的片断,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评说。因此,我个人还在继续坚持做这件事。目前正在编辑第三册,希望能在明年出见书。第四册的采访征集和编辑工作也已经开始,希望能在明年年中出版。

  注:腾讯文化频道陈书娣、刘莹整理,另内容根据记录补充整理。

米鹤都,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