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被历史囚禁的中日关系


  在抗战结束67周年的日子,中国人登上了钓鱼岛。韩国总统李明博同样选在这个日子的前几天登上了独岛(日本称竹岛)。67年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历史的阴魂却依然飘荡在东亚三国的上空。历史可以被政治利用,政治也经常被历史绑架。在两国关系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中日关系成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一对大国关系,因为他们依然是历史的囚徒。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好几位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在不同的场合讨论过钓鱼岛的问题。学者为自己国家的立场辩护本是自然,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非常一致的“冷静”:他们往往都首先用很客气的方式说,这个问题已是定案并不存在争议,然后说对中国方面不太冷静的民族主义感到不安。每当听到这样的表述,我都会有倒抽一口冷气的感觉,对方无疑非常冷静,非常绅士,没有争论,拒绝讨论。

  日本人对于中国的所谓民族主义普遍是非常熟悉的,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所谓的“反日教育”。中国过去几年来出现的反日游行,在日本也有非常详细的报道。如果我说日本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很多日本人大概不会同意。但是,在我看来,在这种“冷静”的背后,实际上是另一种民族主义。这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缺乏反省,也是以主动遗忘和刻意冷静来反衬对方的耿耿于怀和“不冷静”。

  最近一段时期,日本的这种另类民族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明知道中国民间存在着对过去战争强烈的历史情怀,反而要去故意地、主动地挑动或刺激这种情绪。这次关于钓鱼岛出现的“买岛”和“国有化”等一系列事件,在日本就有人期待着中国民间的反应。有人说石原慎太郎最近如此活动,就是期望中国的年轻人会走上街头,最好还把他的名字打上叉贴在标语上。以刺激历史受害者的反应,来拉抬自己的人气和政治支持,这样的行为是何等的阴险!但是,更值得我们探究的是,在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孕育这样想法和行为的政治土壤。

  这一次香港保钓人士能够成功登岛让很多人吃惊。因为过去这样的尝试很少成行更绝少成功,这一次行动出发前非常高调,日方也出动了十几艘舰船堵截。一艘“破船”能够在围追堵截之下成功突围上岛,究竟是日本人的疏漏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是有意放水,哪又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展现强硬,迎合民意?究竟是历史被政治利用,还是政治被历史绑架?

  和解不能只是从上至下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0年前的正常化。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经济数据和军事实力,我们也需要走进学校,读一读他们的历史课本。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学校都是国家认同的主要锻造厂。历史课也不只是普通的一门学科而已,它是塑造一个民族如何看自己和如何看世界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拿一本中国的近代史教科书,再拿一本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两边比较一下,你就会知道这两个民族和解的道路还会有多么漫长。

  2005年,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出版了联合编撰的历史教科书《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三国也成立了关于历史问题进行共同研究的专家委员会。但是,随着近年来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些本来在正确轨道上的行动都没有了后续。历史真的那么沉重吗?还是今天的人们需要历史服务于今天的政治、今天的动员?

  回顾战后67年的历史,东亚三国都有理由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从67年前一穷二白的境况到今天的繁荣和强大,东亚奇迹的秘诀是什么?这个答案其实世人皆知,那就是和平与合作。三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成就了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崛起。这一切难道要让两个小小的荒岛所毁灭?

  就在不久前的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方刚刚签署了投资协定,并同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很多观察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的重大战略决定。因为自贸区建成后,可以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区域内市场,推动三国经济融合。有经济学家在展望中日的联手,将会有助于催生一个新的“亚元”与美元和欧元相庭抗礼。毫无疑问,三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可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或者准确地说,因为被利用的历史问题,三国无法共享他们本可以轻易获得的共同利益。

  真正的和解固然不能只依靠自上而下的方式,但是,东亚的历史也证明,和平的缔造与合作的实现,有赖于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坚强领导,什么时候领导人能引领民意,就能够开辟新局,什么时候领导人受制于民意,甚至要利用民意,就跳不脱历史的束缚。

  在历史的大戏面前,我们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谁是演员,谁是导演。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访问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汪铮,联合早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