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一部辛亥史,半部在江南

  一百年前,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

  在历史长河中,百年不过为一瞬。

  百年沧桑,风云激荡。一部辛亥史,半部在江南。浙江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地区——《都市快报》制作了“辛亥江南”地图,简明清晰地展示了浙江辛亥革命的风云际会。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徐锡麟、秋瑾等英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蔡元培、章太炎等先贤,迄今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多次莅临杭州,莅临浙江,指导革命,指导建设,留下了精神,留下了思想,历久弥坚……

  杭州,南天竺。一个“秋风秋雨秋煞人”的下午,我独自一人骑车钻进西湖边的龙井路,去探访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瞻仰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墓群。挺立的方柱形大理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国魂不死”四个大字,背面刻有浙江辛亥革命简史的碑文:

  纵观华夏,屹立东方,炎黄以降,绵延五千年之历史,光耀寰宇。自清室入主中原,西方列强又复侵扰蚕食,国族危殆,迫于眉睫。仁人志士,团结各界民众,奋起革命。兴中会倡于前,同盟会继于后,光复同华兴,两会相继崛起,辛亥义旗高举,武昌首义光复,金陵一战,倾覆千年封建。五族共和,创建中华民国,历数先烈何止万千,丰功伟业,俱标史册。而今树碑于南山,缅怀千古而不绝。呜呼!国魂不死。

  武昌首义一声枪响,辛亥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十几个省纷纷宣布“独立”,陆续光复。辛亥革命并不波澜壮阔,甚至武昌起义本身都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是,之后的革命势如破竹,这是因为有“势”,因为“竹”之腐朽。什么叫“大势所趋”?这就是。

  广义的辛亥革命,不仅仅是指辛亥年,而应该从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算起,直到1913年9月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结束为止。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之后陆续诞生了华兴会、光复会等等,以及联合各会党的同盟会。革命尽管并不波澜壮阔,但一直没有停摆。

  辛亥革命,是典型的革命走在了改革之前。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之际,才开始“预备立宪”。此前于1905年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让“自己土地成人家战场”的大清帝国看到,日本这样一个君主立宪的小国,竟然战胜了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然而,民主宪政不是馅饼,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清廷“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还是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你看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第一条就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革命起义总是慷慨赴死的姿态,而立宪改革却是软不拉叽。清政府成立区别于旧军队的新军、向美国日本等开放留学派出留学生,都算是一段时期具体的改良行动,而事实证明,接受新思想多了,留学生和新军中的有知识者,都成了革命、起义的中坚力量,他们要的是民主,他们就是要革掉专制的命。

  辛亥革命最大成果就在于: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宣布退位,大清帝国宣告彻底覆亡,愚昧、腐朽、专制的政体,被删进了历史的垃圾“回收站”。

  从宏观上看,辛亥革命半是成功半失败:推翻满清政府,结束千年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成功的;但不久,胜利的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他取代了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这是失败。袁世凯这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一点也没有民主共和的思想储备,他一心想的是皇帝梦——果真他就在半推半就中喜滋滋地坐上了皇位,不过很快就从上头栽倒下来,死了。

  虽说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但是,百年过去,复兴尚未功成,同志仍需努力!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史,已将刀光剑影枪炮声埋在时光深处;然而,革命的仁人志士建立了千古功勋,永不磨灭。就像《辛亥革命词典》主编、历史学家张开沅所言的:不可轻浮地嘲弄那些民主革命的前驱者的挫折和失败,因为他们的奋斗经历乃是历史发展不可跳过的一级阶梯;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已经作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的贡献,并且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融入了自己的丰功伟绩……
徐迅雷,博客中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