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把大学生关进精神囚笼的“向党交心运动”


  1957年毛泽东发动的“大鸣大放”引蛇出洞,结果,最锋芒毕露的还不是章伯钧、罗隆基等民主党派的头目,而是一群乳臭未干的大学生。北京大学学生发起的“五一九民主运动”,以争取自由、争取民主的呼声,震动了全国高校,震动了全国,还震惊了发动反右的毛泽东。

  解放后,大学师生逐渐成了革命的对象。中共首先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对象主要是大学的教师,学生只是稍稍涉及,可是,1955年的肃反运动就部分涉及学生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打大学生右派的人数,大约在10%左右。以笔者所在的山东大学为例,全校共划右派204人,其中学生为114人,约占学生总数的8%。不过像北大、武大,有的班级几乎全军覆没,要从外系外班调兵遣将来协助打右派。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生竟然成了毛泽东的心病。

  这里介绍的《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生在交心运动中暴露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生观》,基本上撇除了大学生右派呼唤自由民主一类的政治意识,偏重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

  反右以后,毛泽东对大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坏,从整体上没有好印象。他认为这些解放前还是儿童的大学生,如今都成了充满资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必须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的知识分子。因此,在旧中国,大学生是共产党反蒋的主力军,在新中国,大学生被视作新政权的异己力量,最最可笑的是,充斥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一群土八路出身的干部,甚至于包括毛氏本人,他们怀着嫉妒、恐惧的心理,害怕大学生成名成家,成大名成大家。1958年开展的“向党交心运动”,大学生主要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

  这些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人生观中最罪大恶极、最不可饶恕的是“成名成家”思想,狂妄自大的性格。立志要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也是十恶不赦的错误。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反右把一流的学生打了右派,然后由二流的学生递补,但是,经过交心运动的再批判,还有哪个学生敢为成名成家去奋斗?影响所及,这就是中共建政六十几年,没有得到一枚诺贝尔科学奖、没有产生一位大师级作家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说,“交心运动”就是在反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全体大学生关进精神的囚笼。

  读大学,做学问,要成名,要成家,这是天经地义的追求。毛泽东倡导所谓“红专道路”,用来反对努力追求知识、科学、学问的师生,斥之为“白专道路”。但是,五十几年过去,那时的大学生,延续到今天,除了老死的,大多都垂垂老矣,行将就木。历史事实证明,那些被认定为“又红又专”的学生,后来大多是不学无术之辈,反之,那些受到“白专”批判的学生,后来倒有很多人有所成就。本文选取新华社编印的《内部参考》文章《北京市大学生中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生观》(见宋永毅主编的《中国反右运动数据库·向党交心运动》),从中可见那时的大学,既不容许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之存在,也不容许专心向学,成才成家之理想。今天大学存在的问题固然远非昔日,但其流变源头,仍然依依可循。

  请曾经经历过交心运动的大学生,请随后半个世纪以来的大学生,请现在的大学生,都来读读这篇奇妙无比的历史文献,大家一定会感慨良多,一定会畅怀大笑。比如,“北大、人大有的学生立志要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这有什么错呢?打右派的青年作家有一大窝,几乎把解放后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一扫而光,但这么一大群青年作家都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就是文化水准不高,几乎没有上过大学的,高玉宝则几乎是半文盲。我作为1956级的中文系学生知道,当时颇有几个同学是怀抱着做作家诗人戏剧家的梦想入学的,经过反右,经过交心,那些梦想全都摧毁,灰飞烟灭。这当然只是就个人而言。六十年来中国没有产生“中国的莎士比亚”,根本原因是没有言论自由写作自由的政治环境,但是,我倒想,假若有人真是有司马迁的大志大才,又能以太史公为榜样,即使身受腐刑之奇耻大辱,仍然追慕贤圣发奋著述的精神,发奋写作,仍然可能写出不朽的著作。我们只要比比苏联和东欧诸国,他们还能产生索尔仁尼琴那样的作家,中国呢?曾经打过右派的一大批作家,他们拥有写作的充分素材,其中颇有几位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照理说,他们应该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打右派”经历的绝世佳作,但是非常遗憾,他们在《大墙下的白玉兰》之后,在《牧马人》之后,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安享晚年了。原因何在?作为同类,恕我不妄加非议。如果说,打右派是悲剧,这是悲剧的悲剧!

  再比如,当你看到清华大学阐明婉(团员)向往着:愿自己是十八世纪的贵族小姐,白纱窗、红玫瑰,在阳台上看小说,过着温柔尔雅的生活。北医刘传明幻想;住在蓝色的海洋和果树环绕的别墅里,打开窗子面对大海,朗诵着普希金的诗篇,如果能过一天这样的生活,立刻死去也值得。却被加上“追求资产阶级淫荡、糜烂的色情生活”的严厉裁判,你不觉得荒唐得十分可笑吗?

  “交心运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可理喻的神话,但对于他们的祖父祖母那一辈大学生来说,确是曾经的经历和记忆。今日读来,大概会温故而知新吧?!


  附录:北京市大学生中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生观(另行刊出,此处删略)

  李昌玉,共识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