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导致三千人丧生的长沙人为大火的责任处理


  1938年11月13日凌晨,长沙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人为大火,让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与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由于当日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古人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名句,但长沙大火这场惨祸却是自家人,也就是中国士兵自行纵火而酿成的。当此之际,武汉沦陷、广州失守,湖南已成为战争前线,日本人急欲打通南北大动脉的粤汉铁路。大战迫在眉睫,日军前锋已占领岳阳。11月7日,蒋介石来到长沙召开军政会议,布置抗战战略,重申“焦土抗战”方针,即敌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时,便实施焦土政策。五天之后的11月12日上午,蒋还在给湖南省政府主席发密电,严厉申饬:“如长沙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对此重大军情,张治中自然不敢怠慢,当即召集军警长官布置落实。长沙的警备司令酆悌,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十三太保”之一,为了确保全城变成焦土,他制定出《焚城纲要》,任务具体到人,每一士兵都要了解自己放火任务的岗位位置,并配发了汽油火柴,并以市中心最高点天心阁举火为号。

  长沙大火是如何烧起来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1月10日日军攻陷湖南岳阳,两天后,日军向岳阳以南离长沙还有三百里的新墙河进犯,因为当时的国军通讯落后混乱,译电员竟将前方电讯漏一“墙”字,致将“新墙河”变成距长沙仅有12华里的“新河”。而首先获得此讯息的长沙保安团,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放火。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继而在全城放火。另有一说是此夜在天心阁附近,恰遇民舍家中失火,早前为了实行焦土政策,城中所有的消防车也早把水放掉,换成汽油了,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火起而无法扑救。别处一看,以为这就是举火的信号,于是四下里布置好的士兵纷纷起而纵火,长沙城顷刻间陷入一片腾腾烈焰的火海之中。

  这场人为的大火一直延续了五日五夜,始自行熄灭。慌乱中,人群拥挤在湘江岸边,争相逃往河西,说是平素里二文钱一次的渡江筏子,此夜每人收费一块银元,可惜的是很多人忙于奔命,来不及携带银两,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上船逃命,自己却夹在冲天大火与水流湍急的江水之间白白等死。据后来不完全的统计数字,三千多人在大火中丧生,烧伤二万多人,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成为废墟瓦砾。50万长沙人民世代积累的财富,全部化为灰烬。而此时的日寇,尚在三百里外的岳阳新墙河呢。被国民政府视为积极防御的“焦土抗战”,给长沙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长沙大火,震惊国人。大火之后,日本军机曾将大火后所摄照片投掷于劫后的长沙城,上印着“请看是谁杀人放火”,以图动摇中国的军心、民心。连蒋介石闻讯后都不得不表示:“此皆我用人不当之咎,而亦中国人才缺乏之所致”。又说,“文白(张治中)不知责任所在,犹以为普通罪过,尚思推诿卸责,此表示无能无知之事小,而对于革命与廉耻之事大……”16日晚间,蒋介石到达长沙,亲睹长沙劫后惨状,及陈诚、张治中来见时,不胜凄楚地说:“长沙焚毁,精神上之打击,千百倍于战败之痛苦,可耻可悲,莫此为甚。”

  为查究责任,安抚舆论,中央政府特设军事法庭于战地,拘押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保安团长徐昆和长沙市警察局长文重孚三人。11月18日,大火后第六日,酆、徐、文三人均处死刑。张治中则撤职查办,调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有回忆文章说,杀酆悌时,蒋介石的亲信俞济时是监斩官,他与酆悌同为黄埔一期的同学,俞设酒宴,酒过三巡后出示了蒋的死刑手谕,行刑前红毯铺地,让酆悌坐其上,拉起半幅红毯遮面,算是一个特别的优待。但因“文夕大火”罪孽太重,深为湘人痛恨,待酆悌一枪毙命后,行刑的士兵又自行连开五枪,将他的脑袋打得稀烂。

  近阅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报坛浮沉四十五年》一书,作者赵效沂是长沙大火的亲历者。他回忆说,长沙大火之后,曾虏获敌军所携带的军事地图,才知道他们的行动计划,仅到汨罗而已,足见日军并没有马上要侵犯长沙的意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临事张皇,处置乖张,才发生这样一宗惨案。当年湘人对张治中的愤恨,达到极致。书中说,大火过后,赵效沂曾采访过张治中,因为他们是旧相识,所以张对他款待甚殷,并力辨自己在此事件中属于无辜,全部诿过于酆悌等人!当时湖南流传有一副联语,传诵甚远。其联为“治湘有术,两大方案一把火;中心无主,三个人头万古冤。”横批为“张皇失措”。这联语每一句前面的第一字加起来,正是张治中三个字,也不知出自湘中那一位才子之手。

  韩三洲,《南方都市报》2012-07-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