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剧照 在东德,有个词曾经像柏林墙一样坚不可摧。这个词就是史塔西(Stasi), 国家安全部(德 语Staatssicherheit)的简称。 从1950年到1989年,史塔西的毒雾渗透着整个东德。每间工厂都有史塔西派驻的官员,每座公寓楼都有一个以上的房客定期向该地区的负责人报告。超 过十万条电话线路被长期监听,无数住宅被安置了窃听器,连公共厕所里都装有微型摄影机。而史塔西最重视的信息来源,则是数量庞大到令人咋舌的线民。在安全 部的术语中,线民被称为“非正式雇员”(Inoffizielle Mitarbeiter),简称IM。他们秘密为史塔西服务,随时将邻居、同事乃至亲 朋好友的一举一动汇报给上级。据《史塔西:东德秘密警察秘史》的作者约翰·科勒(John O. Koehler)估计,曾为史塔西工作的人数高达50 万,“一桌10个或12个客人中,至少有一个是线民”。科勒的数据或许有失夸大。根据东德内部统计资料,1988年IM人数达17万,其中11万是定期提 供情报的积极合作者。安全部本身另有9万名全职人员,其中负责海外情报工作的不足5000。著名的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曾感叹,就镇压国内人民而言,史塔西比盖世太保更可怕:“盖世太保以4万军官监视国内8000万人口,而史塔西用10.2万名官员 控制1700万人。”纳粹的恐怖统治毕竟只维持了十二年,而史塔西在四十年间一直以德式的一丝不苟进行着大规模的镇压、操纵、谍报与颠覆。他们不但关注一 切涉及政治的活动,也关心人们生活中最隐私琐碎的细节:爱喝哪种红酒、患有哪种疾病和哪位有夫之妇有私情,都可能在当事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他的档案, 成为秘密警察手中的罪证或把柄。史塔西的口号是“Wir Sind Uber-al”,即我们无处不在。这句仿佛出自《1984》的话,用来形容史塔西绝 非夸大。在如此严密的监控之下,人们可能因为饭桌上的一句玩笑就从自己家中被带走,从此人间蒸发,而他们的亲友直到史塔西垮台之后才知道他们早已被枪决。 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外国人是史塔西的重点监控对象。1978年,牛津大学历史系学生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Ash)来到柏 林,为他的博士论文收集资料。在近两年的时间中,这位年轻的英国人往返于柏林墙两侧,大量接触东西德各个阶层,并将他的见闻发表在《卫报》、《泰晤士报》 和《旁观者》等报刊上。加顿艾什深知,像他这样的危险人物必定会引起安全部的注意。但他没有想到,十年后自己竟有机会重返东柏林,亲自查阅史塔西为他建立 的秘密档案,并由此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调查。 柏林墙倒塌后,安全部高层匆忙下令销毁所有档案。由于数量过于庞大,碎纸机不堪重负,官员们不得不亲自动手撕毁文件。幸好销毁行动刚刚开始,东德民众 就迅速占领了史塔西在全国各地的15处办公机构,大部分档案得以保全。这些档案日后成了追捕、审判史塔西官员的重要证据。 保存下来的史塔西档案约有21.25亿页,连在一起长达201公里,涉及约600万人。波恩政府就如何处理这些文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不少议员担心公 开如此大量的秘密档案将引发普遍的信任危机乃至造成社会动荡,建议将档案暂时封存甚至彻底销毁。然而,来自东德民众的声音最终压倒了一切异议:曾经被迫害 的人们要求真相。1991年,前东德国家安全档案委员会(BStU)正式成立,负责修复、保存、管理和公开全部史塔西档案。1992年初,第一批申请者经 过审核,终于读到了自己的档案。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就像昨天一样。”当加顿艾什翻开他长达325页、代号为“罗密欧”的档案时,心砰砰直跳——他不知道自己会发现什么。真相是一 把双刃剑,许多东德人的幸福生活被档案揭示的残酷事实击得粉碎。政治活动家薇拉·沃伦贝格(Vera Wollenberg)从档案中发现她的丈夫从一开 始就是安插在她身边的线民,作家汉斯·约阿希姆·舍德利希(Hans Joachim Sch. dlich)发现他的亲生哥哥一直在监视他。“如果没有 档案的话,他们或许还是亲爱的兄弟、和睦的夫妻——只是爱是建筑在谎言之上的堡垒而已。”与他们相比,加顿艾什是幸运的,他一度怀疑自己当年的东德女友是 线民,档案证实了她的清白,报告他的线民中确实有几位是他曾经喜爱甚至尊敬的人,但并无特别亲近的朋友。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兼侦探小说爱好者,加顿艾什决定挨个寻访他档案中出现的线民及史塔西官员。整个过程中,他始终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一个人成为反抗压迫的斗士,而另一个人却成为极权统治的奴仆? 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人因政治言论获罪,为了自保不得不做线民;有人因性倾向被要挟;有人相信自己是在保卫国家安全。从一个个故事中,加 顿艾什看到了史塔西冰冷黏腻的触手吸住人们最软弱的部位,逐渐收紧,并一步步将他们拖进深渊。没有一个被采访者是邪恶的——一切都是人性,太人性了。 一位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老妇人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为此被驱逐、被关押、被折磨,却仍然不肯放弃信仰。她为史塔西做线民不是为了金钱或特权,而是为了见一 见她在西德的儿子。得知加顿艾什的来意后,她冷冷地说:“噢,那我该怎么办?从窗户跳出去?”加顿艾什几乎希望自己不曾拜访她:“我没有经历过她所经历的 苦难,我有什么资格去评判这样一位母亲、一位老人?” 然而,这些人是否应该被宽恕?“我是外国人,他们对我做的事情并没有使我受到严重的迫害。我可以很容易地原谅他们,但有多少东德人因为他们的报告而失 去了工作、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命?”加顿艾什讲述了一场他在南非亲眼目睹的审判:在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的法庭上,一位黑人母亲第一次确认她失踪多年的儿子已经不在人世,告知她这一噩耗的正是当年执行枪 决的白人警察。警察表示忏悔之后,图图大主教问这位母亲能否宽恕他。她是这样回答的:“你们这些审判员没有权利宽恕他;你,图图大主教,也没有权力宽恕 他。唯一有权宽恕的人是我——而我还没有准备好去宽恕。” 真相之后未必紧跟着和解,痛苦与仇恨有时需要几年乃至几代的时间才能淡化,但真相是和解的起点,没有真相永远不会有和解。 九十年代初期,许多曾经深受尊敬的公众人物因线民身份暴露而身败名裂,其中包括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海因里希·芬克(Heinrich Finke)、 前东德唯一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总理洛塔尔·德梅季耶(Lothar de Maizière)及“民主觉醒”(Demo-cratic Awakening)的主席、著名民主斗士沃尔夫冈·施努赫(Wolfgang Schnur)。这些高大形象的倒塌并未引起某些人宣称的社会危机。据加 顿艾什回忆,事实恰恰相反,档案公开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仿佛经历了一次净化。 新德国政府直面真相的勇气源自历史教训。二战之后,许多曾为纳粹服务的德国人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他们的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向父母发出质问:“你 们究竟做了什么?”得不到回答的疑问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不断膨胀,终于在1968年爆发,化作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老一辈德国人谈二战时常用一个长长的 复 合 词 Vergangenheitsbew?lti-gung,意为直面过去,新德国对这个词的诠释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 能否正视过去是一个民族能否前进的关键。加顿艾什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历史的进步如同划船,你必须面对来时的方向奋力划桨,船才能前行。”作为英国 人,他最自豪的是英国政府终于选择了正视“血腥星期日”惨案。1972年1月30日星期日,英国军队在镇压北爱尔兰群众游行的过程中向手无寸铁的人群开 枪,造成13人死亡,多人重伤。二十多年间,英国政府面对北爱尔兰人愤怒的质问一直闪烁其词、推诿责任,使北爱问题不断恶化。1998年,布莱尔政府终于 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以负责的态度全面调查“血腥星期日”的真相。整个调查耗时十二年,耗资1.9亿英镑,最终于2011年6月15日发布了由2500多 名目击者证词组成、长达5000页的调查报告。报告证实,当日在游行中丧生的民众都是无辜受害者,英军士兵枪击平民的行为是“不正当和不可原谅的”。报告 发布当天,卡梅伦首相代表英国政府向死难者致歉。 从1995年至今,前东德国家安全档案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复原被史塔西官员销毁的1.6万多袋档案碎片,预计耗资将达3000万美元,已有275万人申 请查看自己的档案,随着越来越多的档案被恢复,这个数字将继续增加。加顿艾什根据他的调查写成的《档案》一书留给我们许多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这样一 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东德成为现代史上秘密警察组织最广泛、最严密、最滴水不漏的极权国家,而新德国却成为最积极、最诚恳、最不惜一切代价坦白过去极权罪行的政府。 殷宴,《经济观察报》2012年6月1日 |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真相的救赎
標籤:
世界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