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军阀中也有仁人志士


  那些被称作军阀的军人,不少是当时比较有抱负、有才干的一群人,毕竟他们能够掌握军队,能够在乱世当中成为一方势力。有的社会在转型当中要经过一场武力的争夺,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不是通过民主的、缓慢的、渐进的变革实现的,而真的是枪杆子打下来的。


  转折点上的军人

  南都周刊:白先勇在最近的几次演讲中都表示,外界将白崇禧称作“军阀”不太妥当,他认为白崇禧参加过北伐,并且率先响应抗日号召,他考虑的不只是广西利益,而是全国这一大盘棋。你怎么看白崇禧头上的这顶“军阀”帽子?

  申晓云:确实,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近代中国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不管是民国北京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也不管是在地方、还是中央,军人掌握实际权力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原因与近代中国长期社会动乱,又屡受外强侵凌有关。在救国拯民过程中,富国强兵成为朝野共识,投笔从戎也成为很多仁人志士的选择。所以,军人和军事团体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强者,也是个必然现象。

  “军阀”两字不宜简单套用,不能因为掌握军权就叫军阀,而要具体分析。白崇禧从根本上说是国民党时期的体制中人。其实我们都知道,国民党是靠北伐,也即“武力统一”夺得政权的。而且建立政权后,主要掌权者(从中央到各省)也大多为军人。不过,国民党军人与北洋军人还是有不同的,因为国民党是标榜“党治”的,青天白日旗下的各军事派别在做实力较量时,都打着“护党”的旗号进行,谁也不敢抛弃“国民党”这块招牌,也即所谓的争“正统”。概因“党权”乃合法性的标志,有了它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就会被视之为与北洋团体一样的“军阀”,被归入必须打倒之列。至于谁是“军阀”,白崇禧是不是“军阀”,现在的说法是受了“帝贼论”的影响,也即“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共产党说蒋介石是军阀,蒋介石把他的武装对手也都叫作军阀。因此“军阀”之号,原不足恃。正因为此,我们对历史人物做评价时,最好不要随意扣帽子,要结合历史语境去作具体分析。


  南都周刊:桂系和白崇禧在与国民党中央的权力角逐中反映出了怎样的特点?

  申晓云:桂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广西搞建设时,白崇禧就说过,为什么他们跟蒋介石争了多年后还是失败了?主要是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号召力,没有树起旗帜,被人视为“地方势力”。于是,桂系与蒋不仅要“武争”,还要“文争”。上世纪三十年代,李、白在广西发起建设广西运动,很重要的就是想在政治上与南京中央一比高低,这是桂系团体与蒋介石权力角逐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广西领袖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地方实力派团体势力的主要不同。他们尽管常与南京中央唱“反调”,但“反调”中是有理念在内的,也与很多盘踞地方、关起门来做皇帝的地方实力派不同,桂系领袖李、白都有一定的全国眼光,有报效国家的志向。

  抗战前的六年中,桂系领袖励精图治,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不能仅仅认为是一个空泛的“宣传”,也可以视之为一种谋求落实“三民主义”的探索。一位研究桂系的美国学者将“广西模式”与蒋中正领导的中央政府作了比较,认为尽管都是打“三民主义”旗号,但南京政府显然无能对付腐败,也消灭不了贪污,更无法把政府组织深刻地推进到乡村之中,而广西在这方面却是卓有成效的。这个比较很有新意,从中的确能看到“广西模式”的独特性和所具的模式意义。


  南都周刊:胡适当时参观了广西,将广西誉为模范省,桂系为什么能有和其他地方势力不同的作为?

  申晓云:民国时期的地方实力派中,确实不少就是为了割据地方,坐地称王,比如四川军人,他们可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关起门来内部却打得热火朝天;广东的陈济棠,也是比较倾向做“南天王”,他经营广东,就是为了站住脚,不希望受南京中央政府的节制。但是桂系不太一样,桂系的几位领袖眼光并不仅限于地方,相反具有极强的国家意识。广西军人的这一强烈的国家意识,不仅是他们明显高出于同时代其它一些实力派人物的地方,也使他们能够长期活跃于全国舞台之上,扮演了民国重要政、军人物的角色。当然,广西军事领袖之所以不安于盘踞地方,一有机会就要打出去,也是因为其他地方势力割据一块地盘,还能养兵,但广西地方贫瘠,事实上也不具备这种关起门来就能自给自足的条件,他们较之富裕地区的实力派更具有进攻性和扩张性。


  军阀的污名化

  南都周刊:最近几年在民国热的浪潮中也出现了一小股趋势,就是给一个个“军阀”进行翻案,比如“军阀”陈济棠,后来人们发现陈济棠时期的广州是建设的黄金时代;还有阎锡山在山西,也是韬光养晦,保境安民,而桂系在广西也是将其建成了模范省。你对这股军阀平反的趋势持什么态度?

  申晓云:把“军阀”改称地方军事实力派会比较恰当,“军阀”这个词原本并无贬义,是军事世家的意思,带上贬义是在后来被互为敌对的双方借用作为攻击口实后,一般把拥有私军,割据地盘,热衷于诉诸武力解决问题的军人领袖或集团称为“军阀”。客观而言,中国政坛军界不少被称作“军阀”的人物,都是当时较有抱负和才干的一群人,他们也因此方能掌握军队,能够在乱世当中成为一方势力。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不是通过民主的、缓慢的、渐进的变革实现的,而多半是靠枪杆子打下来的。

  南都周刊:在这样的成王败寇的背景下,你认为应该怎样客观评价白崇禧?

  申晓云:我们说,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在于他面临命运和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总能做出富有卓见,也即不同于一般人的选择,也由此在历史上打上其个人独特建树的印记。白崇禧够得上这样的人物。在军事上,白称得起“一代名将”,不仅能文能武,而且目光远大,既有战略思想,也能带兵打仗。他在抗战中归纳的“积以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战略被蒋介石采纳,成为整个抗战战略的指导思想,对抗战的坚持和取胜具有重大意义。而无论是在北伐战场,还是抗日战争、甚或国共内战中,白崇禧的军事才干都是有口皆碑,也都得到充分展示。在政治上,白有自己的操守和信念,在国共内战落败后,他可以去国,也可以留香港,但他却选择去了台湾。对此,可能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但从他个人来讲,倒是一以贯之的信念的表现,拿他自己的话说是“对历史有个交代”,“仰不愧天”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是好是坏,后人站在不同立场可以去做不同评说,但作为历史人物,他所做过的事,尤其是对历史走向产生影响的事,却不是可以因故意遮蔽而永远失语,或随便丑化而永远失声的,还历史一个真实的白崇禧,也许是现在的历史工作者可以去做出努力的事。


  爱国和效忠

  南都周刊:李宗仁和白崇禧关系紧密,外界素以“李白”相称,在白先勇的叙述中,白崇禧是不赞成李宗仁参选“副总统”的,但是李宗仁不听劝告,毅然参选,白崇禧又反而不顾忌和蒋介石的关系,出来支持李宗仁,白崇禧为什么始终站到李宗仁这一边?怎样解释白崇禧宁可得罪蒋介石也要支持李宗仁的举动?

  申晓云:桂系为什么能够跟蒋介石抗争到底,其实跟桂系团体的内部凝聚力有关,而桂系团体内部的凝聚力,很大因素是来自李、白牢不可分的友谊,包括始终如一的互相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而当时就有“无白则无李,无李则无白”的说法。

  广西的几位军人领袖性格都很鲜明。我是研究李宗仁的,白崇禧这个人很聪明,非常精明强干,目光远大,这一点他要超出李宗仁,但是白崇禧也有他的弱点,他喜欢揽权,说话一点不饶人,而李宗仁却从不计较,且很能理解他,对他高度信任且放手。作为桂系团体一把手的李宗仁,为人豁达宽厚,办事沉稳,对团体有凝聚力,李、白是互补性的合作。他们两个人也曾经讨论过对蒋介石的看法,说这个人“共富贵不易,共患难更难”。到了李宗仁要竞选“副总统”时,白崇禧思前想后,觉得此举不一定妥当,但既然李宗仁已下定决心参选,那就只有坚决支持。他们明白蒋介石对他们始终有分化瓦解之心,两人联合起来,才能保住共同的利益。

  南都周刊:1949年,李宗仁以治病为由去了美国,1965年,又回大陆定居,李宗仁先后发表了反蒋拥共的言论,白崇禧也发表声明回应,1949年是否可以认为李、白的关系从此宣告破产?

  申晓云:还不能这么讲,两人虽不在一地,政治上也产生了歧见,但私交并没有因此而破裂,白给李去信本身就要说明了两人的关系。李宗仁当然清楚,白崇禧对他回大陆肯定不会支持。白先勇先生对他父亲是这么评价的,他认为他父亲对中华民国的忠诚是始终如一的,去台湾是想给历史一个交代。

  南都周刊:桂系三大巨头中,白崇禧去了台湾,被特务监视;李宗仁和黄绍竑1949年以后都回到大陆,两人都在“文革”时去世,黄绍竑选择的是自杀,他们晚年的命运都不是很好,桂系落了一个悲剧般的收场。

  申晓云:白崇禧虽然在台湾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但他觉得这个地方去得其所。而当时留在大陆的黄绍竑,素来精明强悍,敢作敢为,也很能随机应变,但在大陆“文革”“左”的政策下,死于非命。李宗仁1965年的回国,有“统战”的因素,但也是他出自内心的选择。李宗仁有很深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到迟暮之年时,他思乡之情更切,所以在美国他时刻关注大陆的变化,相信共产党在大陆取得了不错的建设成就,所以最后选择了毅然归国。但是在当时那个情况下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南都周刊:在桂系的回忆录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部下程思远的回忆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在他的促成下,李宗仁从美国回到大陆。

  申晓云:毫无疑问,程思远是当时桂系团体中的所谓“少壮派”新秀,李宗仁对他很器重,也很培养。程思远本人也有才气,在李宗仁回国一事上,程是中共统战政策的一个执行者。我跟程思远有过交谈,他回到大陆后一直很荣耀,你很难说他对李宗仁还有那份忠心,若在“德公”和当局的天平上作选择,我想他选择的一定是后者,而不是他所尊敬的“德公”。

  申晓云、记者钟刚,《南都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