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程光:寻访近代伟人的故居


“读千卷书,行万里程”,被尊为“史圣”的司马迁如此教诲,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理应这般。

书,当然是要多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之长,所以被人们叫做“读书人”。

行,多感不知所措。到哪儿去?自然是名山大川、文化古迹、旧日战场、历史事件发生地……但是别忘了,还有伟人的故居。这里说的伟人,不是一般杰出人物,而是那些曾为“帝王”的中国最高统治者,如果嫌这样称呼不好听的话,那就叫“最高领袖人物”吧!

我喜欢寻访伟人的诞生之地,因为那儿是把“神”还原成“人”,让他们返朴归真的地方。

中国进入近代,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孙中山、蒋中正、毛泽东了。我们不妨由近及远地看一看他们的诞生成长之地,或许能有什么感悟。

为何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又说“风水宝地”、“地灵人杰”?那些地方真的养育出了曾经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非凡的性格和品行吗?

只要你到那里看一看,心中自然会有答案。

毛泽东的故居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小山村里,一栋泥砖青瓦几间平房的简朴南方农舍。它的四周,一环小丘后面围绕,敞开前方出去,眼前呈现开阔。房前一个小池塘,碧水青荷,真是“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仙则灵”。若以风景论之,故居一派浓郁农家风貌,只是站在门前瞭望,感到视野稍窄,仅能入目一幅田园景色,难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果家境并不富裕的毛泽东不下决心到长沙去读书求学,也许就是这里世代相传、耕作一生的一介农夫了。

故居有毛泽东曾住过的床板桌椅、读书照明的小油灯,有他使用过的农具、做过饭的农家灶台、劳动过的打谷场……为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少年毛泽东——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儿子。在中国那么多领袖人物中,只有毛泽东真正在农村在农民中间长时间地生活过、劳动过,是农村的山水和民情给了他灵气。

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是毛泽东之所长。毛泽东的成功,成在“农”上,他最光辉的功绩就是领导了农民运动,土地革命的胜利把他推成了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的领袖。然而,毛泽东的失败,也败在“农”上,他政治浪漫的大跃进、农村大食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让人民三年于天灾人祸之中,农村千万人成为饿殍。后果之严重,毛泽东的同乡和战友刘少奇愤然对他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1]

湖南,近代英雄豪杰辈出,相传清朝中兴重臣曾国藩破天京(今南京)灭了太平天国,因害怕功高震主、满人妒忌,让湘军还归故里,倾国之财,掠至湖南,藏富民间。三湘后生不羡出仕做官,喜居家读书习武,故湖南之士,多文武兼备。近代民主兴起,先驱者谭嗣同、蔡锷、黄兴、宋教仁……无不是文功武治。即便中国共产党里,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左权、黄公略、粟裕、陈赓、黄克诚、肖劲光、谭政、陈光、许光达……湘籍将帅如日月星辰。
湖南的山,湖南的水,养育出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不服输”的气概,在毛泽东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的故居早就被看作“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新的“圣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曾三次参观那里,发现修缮扩建一次大过一次,邻近的周围已成旅游闹市。而蒋中正的故居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是“禁地”,至八十年代才对外“低调”开放。我即寻找机会游览那个当时还有些“敏感”的地方。

蒋中正的故居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那儿也是靠山面水。
蒋宅背后是一座草木繁茂小山,前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剡溪,水上可以撑行坐人载物的竹排,上可溯流行几十里入山,下可顺流到达清朝时很早就对外开放的商埠宁波,然后注入东海。此山此水,比起毛泽东故居前的小丘水塘,开阔得多,通达得多了。

浙江,自古多出文人,即便到了近代,蔡元培、李叔同、马寅初、陈望道、茅盾、鲁迅、郁达夫、徐志摩、梁实秋、夏衍……早为世人熟知。

浙江文人亦有尚武者,秋瑾、徐锡麟就是代表,但和“湖南辣子”相比,多了柔骨情长,少了英武倔犟。秋瑾舍身就义时长吟“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此凄婉,而谭嗣同受极刑前绝笔“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刚烈!然而,由于有了蒋中正,才让人们知道,浙江人于武略之中并不输人。

河北是中国现代军队发祥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奉旨在天津小站练“新建陆军”,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鼻祖,借军力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其部属徐世昌、冯国璋、曹锟先后继承大统。这帮人有此“总统世家”,得益于他们注重人才培养。袁世凯主办“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讲武堂前身),曾从学生中选派数人到日本军校留学。袁世凯阅示名单后感到,尽是“衙内”纨绔不可,须有平民子弟,选来选去,挑到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蒋志清,一个敢于离开秀美江南到北方一展抱负的青年人。他,就是后来的蒋中正,于1907年去了日本。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暴发,蒋中正不顾任何阻拦急忙回国,10月30日率一百名“先锋敢死队”在杭州参加起义,成为革命功臣。

蒋中正好生了得,果真学得老军阀精髓之道,在广州步入政坛不久,一手抓住军队为已用,一手培植势力于周围,东征北伐,实力日增。然而,能把新老军阀的蛮横行径悟出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把它列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经典“三大法宝”之一,宣召“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敢如此离经叛道者,唯有奇才毛泽东。

浙江人的聪慧,少年读书的学习,留洋海外的学识,让蒋中正于武略之中还善用心计,于世界列强在华势力之间周旋,在群雄割据新老军阀之中纵横,终于完成中国统一。
蒋中正衣锦还乡,重修曾经为小盐商的蒋氏旧居丰镐房,一处传统的“前庭后堂、两厢四廊”式的紧凑院落。奇怪的是,本应四方笔直的侧面院墙忽然向内退缩一块,少了气势,损了风水。原来是他不许家人强逼一个靠卖千层饼为生计的穷邻居拆迁所致。蒋中正省亲,有时就住在镇上于清雍正年间建的文昌阁。因为那里过于破旧,蒋曾出资修葺。这个占地二百余平方米、块石为基、青砖砌墙的两楼三底的建筑物,平日里就是镇上居民们的公共会所,以尽其用。当我站在文昌阁前,不知为何想起了湖南韶山毛泽东的住处“滴水洞”宅邸,一处专为他修建的耗资巨大占据一条山谷的“行宫”式建筑群,不仅有与主人在北京中南海里类似的宽大住处和一应齐全的军事防护设施,还有警卫侍从,以及临时来此请示办公的大员们和随行从属的高级居所。那里曾是戒备森严的“禁区”,别说是外人不能靠近,就是生活在那儿一辈子的父老乡亲们也不知里面的究竟。不知为何?一种强烈的时空反差让我感到有些茫然。

抗日战争胜利,使盟军远东总司令和中国军队最高统帅蒋中正的威望和地位达到了他个人历史的巅峰。1946年春,为欢迎蒋中正携国民政府从陪都重庆“胜利还都”,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片欢腾,普天同庆。可是好景不长,三年后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炮声轰鸣中,国民党政府凄凉退出南京。饱经苦难的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但是不堪忍受的繁重税赋、严重泛滥的贪污腐败、急剧扩大的贫富不均葬送了蒋氏统治。如此强大政权,纵有世界列强支持,独拥雄兵数百万,颠覆倾倒就在一瞬之间。真可谓“水可载舟,亦可复舟”,历史之鉴,今天还要铭记。

蒋中正带领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岛,并没有改变国民党开创者孙中山在大陆、在中国、在世界受尊重的地位。随我一同访问孙中山故居的纷纷人流就是最好的见证。

孙中山故居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原香山县)翠亨村。北距广州约 100公里,南与澳门相邻,东隔珠江口水域与香港相望。
孙中山故居同样傍山近水,只是山要高些,可谓雄伟,水更宽阔,可称海洋。从云贵高原和五岭山脉奔腾千里而来的西江北江东江,流到广州附近汇成珠江,南流不远,忽然辽阔似海,称作零丁洋。人们得知它的称谓,多来自宋末爱国志士文天祥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那首诗的名字《过零丁洋》。

故居的主体建筑是青年孙中山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亲自主持建造的一座赭红色的融合中西建筑特点的两层小楼。楼房正面上下层各有七个古罗马式的拱形门廊,格外显眼。建筑为砖木结构,门多、窗多,向外开放。外墙的玻璃窗外全部加了一层木制西式百叶窗,既可遮挡雨水、烈日,又可通风透气,洋为中用,优点显然。

或是有心,也许无意,孙中山故居四周模仿建造了几幢同时代典型的清末广东民居。你可别小看了这,在我好奇的眼中很快就发现了:孙宅继承传统,改良开放,迎人于内,面向海阔天空;清居墨守陈规,窗窄门狭,戒人于外,意在闭关自守。寓于建筑风格之中的伟人超前意识,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广州是中国最先接触西方近代文明的窗口,中国民主革命三大思想先躯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为这片土地所养育。孙中山的兄长早年到海外的檀香山经商成为实业家,孙中山十二岁出洋学习生活四年,比中国共产党初期领袖早二十年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由于某种原因,过去人们更关注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政治主张,忽视了他的人文思想。当你看到故居里陈列的珍贵墨宝,“天下为公”、“博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倡,逆之者亡”,孙中山一生追求的理想浓缩于数片纸张之中,令每一位参观者无不为之动情,发出内心的敬仰。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思想改变之巨大,如何形容都不过分。辛亥革命老人、中共元老吴玉章在他所著的《论辛亥革命》一书中写到:“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先生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作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2]在历史瞬间里中国人思想上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地变化,真是盘古开天以来未曾有过。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推翻了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平了四方割据的军阀,抵抗了外来敌寇的侵略,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今天,我们在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的时候,切不要忘了,还要有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进步,没有了这个,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兴旺和发达。

感谢我们的先行伟人,给后代留下了宝贵思想遗产!即便在他们生命开始和少年成长的桑梓之地,都浸润着它散发着它。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将他们科学进步的思想继承、发扬、光大!

注释:
[1] 《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 王光美、刘源等著 90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
[2] 《论辛亥革命》 吴玉章著 23页。人民出版社  1972年10月第一版

——作于2005年

作者:程光,又名邱承光,邱会作之子,1946年生,江西兴国人。

明镜历史网经程光先生授权,刊登其文集《往事回眸》(香港北星出版社)中部分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