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從批江青到批鄧小平的嬗變(20)
《新史記》鄭仲兵
從1975年4月毛授權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到1976年4月毛再度拿下鄧小平,歷時正好一年,而鄧小平主動和江青叫板,並開展整頓不過半年。
1975年4月18日,鄧小平為江、張等“批經驗主義”向毛澤東告狀;毛4月23日的批示和5月3日講話對江青批評後,鄧即主持政治局會議多次批江。與此同時,提出“三項指示為綱”,開展全面整頓,順帶揭江,包括拆江的台,不斷向毛轉遞各方面告江的信,甚至有意佈置收集有關江的材料,鼓動馬天水“反水”……整頓從經濟領域出發,直逼江青的領地——文化藝術界,直逼毛掌控的教育領域及其試驗地——兩校。於是到8月14日便有了毛評《水滸》的出台,所謂“宋江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搞修正主義”,顯然是沖著鄧說的。
毛評《水滸》成了一道分水嶺。從此,毛不再待見鄧小平而開始收拾他。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們更藉勢對鄧展開反擊,鄧頂了一段時間,但已處處被動。
人們難免要問:鄧復出前曾向毛發誓“永不翻案”,又明明知道毛江的政治關係,何以1975年春就膽敢向江青主動出擊?是他真的相信毛對江青的批評?真的相信毛對自己的倚重?還是他看到林彪命喪黃泉,毛有難言之隱,周恩來病入膏肓,無回天之力,江青、張春橋積怨甚多,難以成器,毛自己老病纏身,不知所終,尋思收拾殘局,捨我其誰?此題自有待深入考據,但可以肯定地說,鄧小平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完全低估了毛垂死掙扎的力量。
10月13日,鄧小平又轉遞了劉冰等人再次告遲群、謝靜宜致毛澤東的信。毛說:“矛頭是對著我的。”算是圖窮匕現,於是以“幫鄧”名義開始正式批鄧。從最初的四個人,擴大到八個人,再擴大到17個人,幾十個人,直到130多人,歷時兩個月。層層加碼、步步為營。鄧小平幾乎沒有什麼抗爭,雖經一再上綱上線的檢討,也無法挽救他一敗塗地的厄運。
鄧小平主動向江青開戰,特別是開展全面整頓,無疑對“文革”的倒行逆施有一定撥亂反正的意義,從而贏得了社會民眾的廣泛讚許,加上鄧小平在“文革”中首尾兩度悲劇的下場,更贏得民眾的普遍同情。但需要指出的是:
一,鄧小平在與江青鬥爭中,在全面整頓中,主要還是打著毛的旗號,借重於毛賦予他的權力,利用他的行政資源,包括所謂“黨內健康力量”,以求恢復“十七年”一黨專政的傳統。
二,他對“文革”中民眾的自我覺醒,自發地抵制“文革”、反對毛江封建法西斯專制主義並無積極興趣,更無在全面整頓中試圖改革政治體制,實現人民民主的意識。
三,當“四五”運動爆發,億萬人民起來,為爭取民主自由,反對毛江“秦皇暴政”,同時也為鄧小平抱不平時,鄧不僅沒有和人民站在一起,而且還堅決與之劃清界限,生怕與自己沾邊。甚至還專門給毛寫信,表示擁護中央就天安門事件所做的兩個“決議”,並為“允許我留在黨內”“表示衷心感謝”。
四,對比鄧小平的批江、整頓和人民群眾的“四五”運動,可以看出,二者在否定“文革”和政治訴求上的迥異,即便在追求現代化問題上,也非同道。正因如此,不難理解鄧小平雖遭毛的兩次整肅,但他的後半生還是繼承了毛的政治衣缽,成為鎮壓人民、壓制民主的第二代專制獨裁者,絕非偶然。
1975~1976年,是“文革”的最後一年。回望當年,我們看到那是風雲會際,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年。
這一年,是毛澤東為“文革”垂死掙扎的一年,也是他生命走到盡頭的一年。
這一年,是周恩來秉承毛的意旨,向鄧小平全面交權的一年,也是周在肉體和精神極度痛苦中走到生命終點的一年。
這一年,是鄧小平和江青你死我活爭鬥的一年,也是江倚仗毛最終擊敗鄧並登上政治頂峰的一年。歷史充分證明了毛存江在,毛死江亡的毛、江政治夫妻一體化的關係。
這一年,是中國民眾普遍覺醒的一年,是人民群眾運用毛為發動“文革”賦予的“四大自由”直指毛及其“四人幫”專制獨裁體制的一年。(《新史記》第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