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寻觅20世纪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1909年11月13日,20世纪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在20世纪初,南社曾经名动寰宇,赢得了“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赞誉,并被称为“辛亥革命的宣传部”。


  1909年11月13日,20世纪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在20世纪初,南社曾经名动寰宇,赢得了“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赞誉,并被称为“辛亥革命的宣传部”。如今,沿着苏州山塘街寻觅南社旧址的路上,就连老屋里的住户也多摇头不知南社为何物。几乎是在山塘街西边的尽头,一面白墙石板上,才见四个亮红的浮雕大字“南社雅集”跃入视线,这就是南社旧址纪念馆了。


南社纪念馆正门

  名字的玄机

  南社名字之来历,宁调元说:“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高旭说:“南之云者,以此社提倡于东南之谓。”二人所言,旨在暗示,使人意会而不致授人以柄。

  南社之“南”与陈去病有直接的关系。1903年他自日本回国,加入教育会,思想发生了一大转变,便以文学家的敏感与“南”字结下了亲缘,改其字为巢南,名其集为《巢南集》。“巢南”本于《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名句,“胡”“越”对峙,与排满革命的思潮吻合。民国后他解释道:“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

  南社之“社”,来源于明末清初的复社、几社之社。宁调元《南社诗序》列举了启祯之际的社团后,云:“流派虽别,大都以诗古文词相砥砺,而统归于复社。”陈去病《神交社雅集小启》将复社、几社作为自己结社的原型,《南社诗文词选叙》又把南社同复社、几社类比:“寥寥车辙,不同几、复当年;落落襟怀,差比河汾诸老。”“不祥文字,敢希《壬申文选》之伦;终古河山,用依次尾《国玮》之集。”柳亚子《雅集图记》亦复如此,云:“降及胜国末年,复社胜流,风靡全国,其意气不可一世。”高旭《南社启》亦云:“然则社以南名,何也?乐操南音,不忘其旧。”“窃尝考诸明季复社,颇极一时之盛。其后国社既屋矣,而东南义旗大举,事虽不成,未始非提倡复社诸公之功也。”

  明末清初的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及抗清的志节就被南社人概括为“几、复风流”。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他们意欲完成的志业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反清排满,因此南社接过“几、复风流”,以其后续自居。如此“巢南”之“南”与“复社几社”之“社”合成之,遂为南社之名,亦寓南社之实。

  柳亚子1923年《新南社成立布告》不无自豪自负地云:“它底宗旨是反抗满清,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庭的标志了。”

历史的足迹

  苏州山塘街800号,明臣张国维祠——南社首次雅集地。它背靠“吴中第一山”虎丘山,门前流淌着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开凿的七里山塘河。在第一进天井中有一块块浮雕嵌在墙上,上书“南社”二字,第二进的天井中矗立南社三位发起人铜像,陈去病坐,高旭、柳亚子分立左右。

  陈去病,江苏吴江人,1903年赴日留学间痛心于国内广西巡抚王之春卖铁路、矿权以筹款镇压会党,以汉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自勉,改名“去病”;1906年加入同盟会,自此追随孙中山;3年后创立南社,是年35岁。高旭,江苏金山人(今上海金山),小陈去病3岁,1903年震惊于“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被捕,怒叹“苟有热血人,安忍坐视祖国之沦亡”;1905年成为首批同盟会员,任江苏省主盟人。柳亚子,江苏吴江人,小陈去病13岁,16岁信仰天赋人权说,以亚洲卢梭自命,改名人权;3年后由高旭介绍加入同盟会,创南社时22岁。1906年,三个具有相同革命理想的年轻人终得互识,南社呼之欲出。

南社于苏州虎丘成立时社员合影

  沿着同里镇三元河畔的石板小街往西不远便是陈去病面街临河的故居,进门有半亭、百尺楼、浩歌堂等历经风雨沧桑建筑。陈去病和高旭、柳亚子同是南社的发起人,曾任上海《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还编辑过《国粹学报》。他在《五石脂》中提倡:“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南社的广收博蓄,吸纳了各种学说和人才。一时间苏皖、浙沪、湖广、安徽等地,甚至海外的华人报刊,都成了南社学人的领地。

  幽静的沿河人家和幽深的弄堂,是柳亚子故乡黎里的特色,这里的民居往往带有复壁,当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把柳亚子列入黑名单,半夜来抓人,柳亚子就是藏在卧室边的复壁里才逃过一劫的。躲在复壁里,他还写了一首诗:“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归去矣,世间竖子竟成名。”自从12岁迁居黎里,日后崇尚人权主义,以中国的卢俊自许而自称“亚卢”的柳亚子,就成了南社的领袖。 柳亚子经常从黎里到平望去看望姑母,这中间就是西塘,他在西塘发展的南社社员就有十余人。南社虽然在以后大革命的浪潮中四分五裂,但西塘的成员又组织了胥社,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来到这里的西园,仍然可以找到1920年冬,柳亚子应西塘社员之邀,来此叙旧时拍下的“西园雅集”照片和他的塑像。1920年12月柳亚子抵周庄,邀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陈蕺人、朱汝珏等多次畅饮于周庄镇贞丰桥的迷楼酒家,在觥筹交错之际,乘兴赋诗,将诗辑成《迷楼集》刻印付梓,其中属柳亚子的《迷楼曲》最为脍炙人口。于是周庄迷楼就名声远扬了。为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柳亚子又鼓励沈君匋、陈蕺人创办《日曜日报》《蚬江声》,开创了乡镇小报的先声。

  辛亥革命的宣传部

  在苏州南社旧址和吴江柳亚子纪念馆里,均可看到为当时南社人创办的报刊专辟一栏。旧报林林总总,繁体竖排,字迹依稀可辨。冯自由、于右任、邵飘萍等众多后来耳熟能详的名字,当时都是南社新闻舞台上的骁将。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租界的几间房子内,一位30岁的年轻人正在忙碌于他创办的一份报纸的首印。这位而立之年者就是于右任,黑髯飘于胸前,人称于胡子;该报即是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旨的《民呼报》。南社的创立者高旭、柳亚子及后来的社员苏曼殊、徐自华均为此报主稿人。

  1910年,同盟会员戴季陶入主《天铎报》,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天铎报》亦成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人的舆论平台。次年夏,报馆里来了位年轻人。这名刚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的22岁小青年,在上海南京路的第一行台旅社里,正为自己刚得到的《天铎报》记者这一职位而怡然自得。他就是南社早期社友,后来成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孙中山先生在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撰发“告友邦人士书”,正是陈布雷最先从英文翻译为汉语,发在《天铎报》上。39年后,陈布雷逝世的日期正是南社建立的纪念日,也算是他冥冥之中跟南社的缘分了。

  在武昌首义前23个月的时间里,200多位南社人创办或者作为主笔的报纸有13份。如果从1905年同盟会创立算起,到1916年的护法运动,共47种,遍布全国。他们之间又互联互通,被称为“辛亥革命的宣传部”实不为过。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开天辟地。胜利的消息传来,南社志士欢欣鼓舞,迎来了新的战斗。首义9天后,柳亚子和南社“宣传部长”朱少屏在上海一个小印刷所里忙开了。他们刚创办的《警报》专刊登武昌起义的各种消息,所得新闻随到随刊,甚至每天出刊二到三期,据说销路很不错。11月5日在苏州,陈去病与南社人办《大汉报》。陈去病紧盯革命形势,11月27日发《恢复金陵之借箸筹》,阐发南京形势,提出进攻方案——“拦截关津,断其饷道”,四面包抄击毙南京的张勋。南北议和于上海,《大汉报》成反对议和、主张北伐的先锋。柳亚子配合陈去病在《天铎报》上连续发文24篇,激烈反对南北议和。从1904年到1908年,陈去病共发表了8篇文章论述疆域重置问题,这些政论文正是对建国、管理国家的思考。

  延续南社

  从1909年成立到1923年解散,南社历时十数年,成员1100余位,其中不但包括了毛泽东的诗友——被郭沫若评价为“典型的诗人,有热烈的感情,豪华的才气,卓越的器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柳亚子,还有苏曼殊、林庚白、马君武、周桂笙、包天笑等新旧学界在近代文化史上鼎鼎大名的诸多才俊。

  南社在继承明遗民的志节的同时,对明末思想家们卓立千古的思想与学术精髓却是忽略的,发散着过了时的“名士气”的南社文人,始终是“诗的”、“浪漫的”,也有些同时局不搭调。比如吃饭做诗的雅集方式、比如捧戏子、比如吵架,鲁迅就因为不喜欢“南社作风”,只作了挂名的社员,却不曾有什么表现。挂名的社员多了大圈子也变成了小圈子,热闹只是外头的架子罢了。所以一旦反袁胜利、民国“回复”,凝聚南社的文化精神既已不存,南社也就走向了解体,唐宋诗之争只是现象罢了。

  南社解体后,1935年柳亚子在外界的督促下,开始写作《南社纪略》中《我和南社的关系》一文,1938年11月完成,《南社纪略》又收录与南社社事有关的七篇文章,附录六篇。这便是南社最早的“廿五史”了。羽翼《南社纪略》的是一些南社社员的掌故性文章,如姚鹓雏的《南社摭谈》《琐记》《补遗》,劲草的《南社影事》,朱剑芒《我所知道的南社》等文。

  1987年5月纪念柳亚子诞辰一百周年,民革中央、中国作协和中国史学会联合召开了以“柳亚子与南社及其时代”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继之,1989年5月4日,国际南学会成立于美国加州,柳亚子长子柳无忌出任会长。1990年11月13日,北京又成立了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此外,地区性的南社研究会也相继成立,《国际南社学会丛刊》《南社研究》《南学通讯》《南讯》等刊物促进了人对南社的关注。

李永军,《团结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