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尘封60年后,揭开金门战役的迷雾


    1949年10月24日,金门战役发起,历时3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80年》中这样记载:“这次作战,由于主观指导上对渡海作战的特点和困难估计不足,组织战斗不严密,致使登岛部队9000余人,苦战三昼夜,弹尽粮绝,一部壮烈牺牲,一部被俘。这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遭受的一次严重损失,教训深刻。”不足百字的记载,有些语焉不详,难以描绘出真实历史发生时的惊心动魄。

    如今62年过去了,由于这场战役的完败,关于这次战役的争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清晰明朗,相反,由于更多的“野史”、文学性的描述而使得真相愈发扑朔迷离。我军挟解放福州、厦门大胜之威,为什么竟然攻不下残兵把守的孤岛金门?谁做出的决策?谁指挥的战斗?怎样判断的敌情?金门岛上我军官兵是如何的拼死一搏?为什么会轻敌急躁?为什么登岛官兵会全军覆没?层层的疑团,汇聚成重重的历史迷雾,笼罩着这场仅有3天的金门战役。

    近日,有幸捧读了王洪光将军的新著《绝战——追思金门战役》,感觉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好似有一道亮光穿透了历史深处的尘埃,将60多年前金门岛上3天作战的真实历史画面再现,给了人们一个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

    《绝战——追思金门战役》中的结论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建立在丰厚的史料基础之上。本书作者在史料搜集上下足了功夫,不少史料均是首次见诸读者,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原始性,以当年交战双方的有关电文、命令、战报等作为核心依据;二是全面性,除充分利用大陆档案馆、图书馆有关史料,还大力搜集了台湾及日本的相关原始资料;三是比较性,对互相矛盾的史料不回避,而是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对比和论证,最大限度地将历史事实还原在读者面前。

    该书既从大处着眼,又从细节入手,缜密分析了金门之战的前因后果,精彩点评了作战双方的成败得失。而且作者颇具“大历史”眼光,不仅仅局限于3天的金门之战,而是大开大阖,向前追溯到渡江战役后中央军委对战略追击的东南布局,向后展望到现实台海问题,立意既高且远。该书还首次发掘了足以影响战役成败的诸多细节。如一般认为,金门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船只搁浅,而船只搁浅又源于当时我军不了解渡海登岛作战的特点和规律,算错了潮汐时间。作者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提出了新的观点:船只搁浅的真正原因是敌情发生变化,我军指挥部决心产生犹豫,致使下令起航时间比预定时间耽搁了整整3个小时,部队登岛时间亦随之延迟,错过了最佳登陆时间。

    作者把金门之战放在解放全国战略大进军的背景下,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形势对这场战役的影响,以及这场战役的成败对两岸政治和军事走向的反作用。作者还对人民解放军从深谙陆战到逐渐熟悉渡海登岛作战的特点规律进行了认真总结。对金门战役中参战的解放军及国民党军主要将领依据史实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对粟裕、叶飞、肖锋等解放军将领,以及对汤恩伯、胡琏、李良荣等国民党军将领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不单纯以一场胜败论英雄。书中还单辟一章从国民党守军视角观察金门之战,详细描述了汤恩伯、胡琏、李良荣、高魁元等人的部署及指挥作战情况,并将其与我军的进攻部署相比较,使金门之战在一攻一守中显得更加立体、清晰、全面。大陆以前关于金门之战的文章很少参考台湾方面的资料,也无人专门从国民党守军视角来研究,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大缺憾。其实,解放军的对手远不只有一个盛名之下的胡琏,胡琏身边有李良荣,部属还有刘云瀚、沈向奎、郑果及尹俊等将领,身后还有汤恩伯坐镇,汤恩伯背后更有前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日军中将根本博在参与决策。另外,国民党海、空军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以前鲜有提及,本书对此也作了详细评述。

    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就是作者运用先进的数字仿真技术对这场战役进行了模拟,并专设一章“计算机仿真报告”进行详细阐述。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对金门之战这段令人扼腕的往事,也许不少读者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多少兵力才能打赢金门之战?如果当时第一梯队船只能够顺利返回接运第二梯队上岛,共6个团,甚至把全部预备队再运上岛,岛上我军共有8个步兵团,此仗能否打胜?本书的结论是:仍不能打胜。作者曾任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他和该院装备仿真实验室合作,以数字仿真手段置换当年条件,模拟金门战场进行“复盘”,再现了金门战役可能的三种结局,给读者一个可信度较高的答案。这种以高科技手段为理论支撑的推导方式,正是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兰德公司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该书还适度插配了一些大陆公开出版物难得一见的图片,尤其作战地图更具独创性。之前所能看到的金门作战图多是交战双方于当年制作,彼时既不了解对方情况,制图水准又不高,所绘地图存在不全、不清、不准甚至不对的问题。该书根据战斗实况请专业测绘人员重新绘制了战前态势图、战役经过图等作战地图,既严谨又清晰,双方情况一目了然,极具参考价值。

    战史著作很容易写成战况报告或总结材料,专业人员读之尚可,但对多数读者来说则如读八股,味同嚼蜡。相反,一些纪实文学作品又因想象过多,使人感觉不可靠。《绝战——追思金门战役》在这方面是一个突破,既注重了军史著作的严谨求实,又注意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寓情于文,感同身受,使该书超越了面无表情的战史著作,读完后留在脑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一件件痛彻心肺的如哽往事。该书亦杜绝了一般纪实文学的轻飘浮夸,绝不凭空臆造材料,不夸大虚构事实,材料有来源,结论有根据,叙事凝重而文笔活泼,夹叙夹议,在细微处总能让读者产生联想并掩卷沉思。

    60年一个甲子,当年金门战役的硝烟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散尽。今天《绝战——追思金门战役》的出版,让我们有机会重温历史,去触摸那段血与火的往事。金戈铁马犹在,东南海疆未宁。愿《绝战》一书给所有关心战争与和平的人们带来启迪和思考。

    玫远《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15日
    《绝战——追思金门战役》,王洪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80.00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