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德國與蘇聯在庫爾斯克的“世紀大會戰”

《新史記》蘆笛


戰爭真正的轉折點,還是1943年7-8月期間進行的庫爾斯克大會戰。1942-1943年冬季,蘇軍贏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趁機發動了一系列反攻,但蘇軍的先頭裝甲部隊太突出,曼施泰因抓住戰機,指揮南方集團軍包圍消滅了蘇軍52個師約七八萬人,奪回了哈爾科夫,穩定了戰線,使得蘇軍在哈爾科夫以北、奧廖爾以南形成了一個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德軍統帥部計劃從南北兩端同時發起進攻,包圍殲滅突出部內的蘇軍。這本是德軍的慣技,過去一直很成功,但都是出敵不意,而庫爾斯克突出部太明顯,蘇軍統帥部不可能看不出來,因此戰役便失去了突然襲擊的優勢。德軍的另一失誤是沒有及時發動攻擊。曼施泰因主張立即發動戰役,但統帥部決定在5月4日發動。希特勒想等到新製造的虎式坦克與豹式坦克運到再動手,於是一再延期,最終確定7月5日發動。

德軍的意圖早被朱可夫看出來了,並得到情報證實。斯大林想先發制人,但朱可夫不同意,提出應該先用縱深防禦消耗德軍,在德軍再衰三竭後再投入反攻。斯大林批准了這一計劃,於是朱可夫便趁德軍還沒發動進攻,將當地全體居民發動起來,和士兵們一起築成了縱深為250公里的防禦帶,為馬其諾防線的10倍,埋下了將近1百萬個地雷,挖掘了5000公里的戰壕,部署了1.3百萬人,3600輛坦克,2萬門火炮,2792架飛機,其中炮兵團的數量甚至超過了步兵團,隱蔽部署的反坦克炮甚至超過了德軍坦克的總數,端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防線。
德軍進攻前數小時,朱可夫提前發動炮火襲擊和戰術轟炸,打亂了德軍的部署,但德軍還是發動了進攻。德軍投入了780,900人,2,928輛坦克,而蘇軍投入了1,910,361人, 5,128輛坦克。5天后,巴頓將軍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意軍望風披靡,希特勒爲了幫墨索里尼,决定拆東墻去補西墻。7月13日,他從前綫召回老曼,下令結束戰役,調一部分軍隊去意大利和巴爾幹救急。老曼堅决反對,認為再堅持一下便能取勝,希特勒同意再給他幾天時間,但德軍到期也沒能突破蘇軍防禦。7月17日,希特勒下令中止行動。此前5天,蘇軍便已發動反攻,投入了2,500,000人和7,360輛坦克,而德軍投入940,900人和3,253輛坦克。論規模和慘烈程度,人類有戰爭以來無出其右,至今被史家稱爲“世紀之戰”,可笑的是那些愛黨井蛙們還動不動就來賣“大决戰”,而毛新宇竟說二次世界大戰是他爺爺和斯大林共同指揮的!

庫爾斯克大會戰成爲後來很多美術作品的題材。

此役成了武俠小說兩大高手比拼內力,硬碰硬拼下來,雙方都拼得五癆七傷。德軍傷亡約18萬人,蘇軍傷亡約86.3萬人,比例約為1:5,雙方裝備損失比例也大致如此。但德國這一慘重損失是它根本無法彌補的。德軍從此失去了主動權,再也沒有力量發動進攻,只能全面轉入防禦,且戰且退,敗出俄國了。

庫爾斯克戰役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標誌著蘇軍戰略與戰術上的成熟。在戰略思想上,蘇軍將領終於拋掉了戰前的進攻定向的革命教義,學會了以縱深防禦消解耗竭敵人的打擊力之後,再發動反攻。在戰役指揮上,蘇軍學會了組織指揮複雜的多兵種軍種協同防禦與進攻,並由戰爭初期的“勞力密集型”轉為“資本密集型”,極大地提升了綜合實力,從此漸入佳境,最終將德軍逐出蘇聯全境,並席捲了整個東歐。(《新史記》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