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專訪袁偉時:辛亥革命是什麽性質的革命?

《新史記》袁偉時/關於辛亥革命性質的界定,最不靠譜的是“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論”。這一說法,旨在證明無產階級比資產階級高明,共產黨比同盟會—國民黨正確,指責後者不敢發動工農,因而不敢和不能把戰火燒遍全國,導致辛亥革命失敗。這其實是昧於實際情況的宣傳語言



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Photo By Jonas)

【袁偉時小檔案】
袁偉時,1931年12月生,廣東興寧人。中山大學教授。已結集出版的著作有《中國現代哲學史稿》、《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 、《路標與靈魂的拷問》等。主編《現代與傳統叢書》、《荒原學術文叢》、《牛虻文叢》等。


2011年10月3日,《新史記》高伐林先生提出以下8個問題,要筆者回答。這些都是當前辛亥革命研究中有爭議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應撰寫專文,才能說透。不敢拂逆高兄盛意,不揣淺陋,略獻芻蕘;不當和不及細論之處,敬請高兄和讀者指正和原諒!

辛亥革命是什麽性質的革命?

新史記:站在今天21世紀的高度,如何給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定性最能體現其本質?對眼下“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論”、“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論”、“在特殊有利條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滿民族主義革命論”這種種說法,您的看法如何?

袁偉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是歷史研究,需要紮紮實實搜集材料,認真分析;在概念上繞圈子,沒有多大意思。

辛亥革命有兩個定性簡單明瞭,是多數史家的共識:

就歷史任務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

就思想動力來說,它是“排滿民族主義革命”。

胡漢民說得好:“同盟會未嘗植其基礎於民眾,民眾所接受者,僅三民主義中之狹義的民族主義耳。正惟‘排滿’二字之口號,極簡明切要,易於普遍全國,而弱點亦在於此。民眾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註1)

當年各省“獨立”,打出的旗號大都是“大漢軍政府”,“光復”之類,足以證明此言非虛。而最好的註腳則是孫文自己的言行。1912年1月12日,清室退位,15日孫文居然率文武百官爬上紫金山去拜祭明太祖朱元璋,宣讀祭文,說辛亥革命大功告成的原因:“實維我高皇帝光復大義,有以牖啟後人,成茲鴻業。”(註2)

以朱元璋驅除蒙古人、光復漢族皇室事業的繼承人自居,滑稽有趣之餘,充分袒露了這群人的內心世界。

1912年3月31日,孫文幹了三個月臨時大總統,要下台了。他在南京同盟會員餞別會上發表演說稱:

“今日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後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註3)

於是,他把修鐵路視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實現民生主義的中心環節。

這些言行強有力地證明,孫文革命活動的最根本的動力,是光復漢族河山,把他說的“外國人”即“韃虜”趕出關外。不但民眾接受的是“狹義的民族主義”,連孫文這樣的革命主要領袖也未能免俗。這些言行同時證明他對民權的理解是十分膚淺的。

關於辛亥革命性質的界定,最不靠譜的是“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論”。

“軟弱”表現在哪裏?

胡漢民說:“故當時民眾心理,俱祝福於和議。逆之而行,乃至不易。……而亦為當日失敗之重要原因也。”(註4)

保障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是人性的本然。武力反抗暴政是迫不得已的最後手段;南北議和是人心所向。孫文及其支持者在協議基本達成後,仍然冀圖不惜代價借外債發動“北伐”戰爭,受到各界同胞抵制,是對錯誤決策的正常反應。由於革命派信譽度不足,借不到外債,無法支撐他們延續戰爭,迫使他們不得不接受和議。要是說被迫接受和議是“軟弱”的話,那是政治家的過錯,與“資產階級”有什麼關係?何況這些政治家也是無可奈何才接受和議的。

作為參與這一歷史事件的政治家,胡漢民責怪“民眾心理”導致辛亥革命失敗,無非證明自己缺少反思精神。

而就理應客觀地觀察歷史現象的學者而言,南北議和,減少生命財產損失,本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反過來據此貶斥革命派軟弱,鼓勵不顧實際情況和後果去走極端,也是不足取的。
史家中有些人持這一說法,則旨在證明無產階級比資產階級高明,共產黨比同盟會——國民黨正確,指責後者不敢發動工農,因而不敢和不能把戰火燒遍全國,導致辛亥革命失敗。

這一論調其實是昧於實際情況的宣傳語言。

當時工農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幫會或綠林好漢。辛亥革命,有數以百萬計的“民軍”捲入大潮,他們就是被革命黨人引入城市的工農。1911年9月7日開始圍攻成都和其他城市的“保路同志軍”,不就是袍哥領導下的工農大眾嗎?其他各省的“民軍”情況大同小異。不過,這些民軍為推倒舊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以破壞治安、禍害百姓著稱於時。

其實,橫看當時中國各階層,最強大的是資產階級。豎觀百年中國史,辛亥前後亦是資產者影響最為強大、獨立性表現無遺的年代。

武昌起義,衝鋒在前的是新軍,而穩定社會,支持革命戰爭的是商會和資產階級。

“武昌首義期間,商會、商團資助民軍經費達100多萬元。……部隊膳食支出,由商會墊借五萬金,分配作臨時食費。漢口商務總會籌巨款供招新軍一鎮之薪餉,還推舉商董四員專業軍需,接濟糧台。”“當時民軍主力集中用於戰事方面,商團則維持社會治安,日夜操練,荷槍實彈,晝夜梭巡”。(註5)

軍政府組成後,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負責民政工作,大批商人參加工作。

沒有商會和商人的支持、幫助,武昌起義後武漢三鎮的局面不可能那麼快穩定下來,革命戰爭也很難堅持下去。

各地的商會都是商人自主、自治的組織,有的實際上是當地的自治政府。例如,1905年成立的城廂內外總工程局(1909年6月18日改稱上海城廂內外自治公所)就是一個地方自治政府,而且參與了上海起義的全過程。其他宣佈獨立的各省商會也普遍參與了“光復”大業。軍閥混戰之際,軍隊流竄各地,保護地方,維護治安,免遭蹂躪的重責,通常也是由商會及其自治武裝——商團承擔的。

當時斷送建設現代民主自由國家偉業的是那些眼光短淺的政治家。他們玩弄政客伎倆,爭權奪利,把從實際情況出發,鞏固和完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和保障公民自由的大業置諸腦後。資產階級不應該成為他們的替罪羊。(《新史記》第5期)

注釋:

1,《胡漢民自傳》,《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2期第6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版。
2,《孫中山全集》第二卷第95頁,中華書局1982年北京版。
3,同上第319頁。
4,《胡漢民自傳》,《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2期第60頁。
5,皮明庥主編:《武昌起義史》第162—163、164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北京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