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黨史二卷》將毛澤東重大決策錯誤都寫成偉大勝利


《新史記》柳江



(續前)毛澤東主政27年,與他不斷發動政治運動,搞階級鬥爭的治國方式相比較,政治、經濟決策的根本錯誤,是更為主要的,對國家民族造成的破壞也更為慘重。張啟華修改的《二卷》的主旨“成績寫夠,缺點寫透,評價公正。”遮掩的正是毛澤東政治、經濟決策的根本錯誤,以此來完成修史的使命。

一,“抗美援朝”是第一個,也是最重大的決策錯誤。

朝鮮戰爭發生已經60年,美國的檔案早已公開,前蘇聯檔案解密也有20年,中國學者對這場戰爭的研究成果已經被世界引用,而《二卷》完全沿襲六十年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宣傳來寫這一章,不能不令人震驚。

著名的中蘇關係和韓戰史研究專家沈志華,以大量的檔案史料證明:“唯有中國人站出來這一招,這是毛澤東為中蘇同盟條約的簽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中國多數領導人反對出兵,主要是從軍事角度考慮的,而毛澤東力排眾議,一再主張出兵援朝,考慮的就是這個政治問題。”

“是毛澤東在危急時刻做出的中國出兵與美國孤軍作戰這一決定,才改變了斯大林對中共和毛澤東的看法,並在事實上鞏固和發展了中蘇同盟的政治基礎。此後,斯大林及時派出蘇聯空軍參戰,為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並在涉及戰爭的一系列戰略問題上支持了中國的主張。”

而中國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則把冷戰引向了亞洲。 “由於社會主義陣營在歐亞大陸連成了一片,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抗便從大西洋擴展到太平洋——冷戰從此具有了全球意義。”

因此,毛澤東主導參加朝鮮戰爭,不止是讓經歷了戰亂頻仍的中國人民付出死亡和減員近一百萬人的慘重代價。而熱戰之後長久的冷戰,更使得中國長久背離世界文明的潮流,期盼和平、安康的中國人民,不得不遭受的蘇聯模式的盤剝和極左的思想毒化,深陷於匱乏、貧困和愚昧的泥沼,付出了不堪回首的,慘重的生命和財產的代價。

二,實行三大改造,選擇斯大林經濟模式是第二個重大決策的錯誤。

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從現在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不是十年以後才過渡到社會主義。”他已經迫使劉少奇放棄了對新民主主義的堅守。

為了解脫斯大林“會遇到另一個讓他感到頭疼的亞洲的鐵托”的顧慮,10月,劉少奇率中共代表團參加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受毛澤東的委託,向斯大林報告中共中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

1951年12月,根據毛澤東的意見起草的第一個互助合作決議(草案),由中共中央批發下達。毛澤東對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秘書長杜潤生說:“新民主主義是個橋,咱們要過河拆橋。”

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正式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規定用十五年或者更長一點時間完成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資本主義絕種。

毛澤東用會議和中央文件,層層批判鄧子恢是右傾機會主義,是“小腳女人”。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用憲法將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固定下來。因此,不是十年,而是三年就基本建成了斯大林模式。
這三年的沉重代價,上文有述,不再贅言。(《新史記》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