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何家栋先生逝世五周年暨何家栋文集首发式发言实录(10)

何家栋先生逝世五周年暨何家栋文集首发式201111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陈子明、铁流、吴小军发起,参加会议的有何家栋先生的夫人陈蓓女士及子女,何家栋生前好友、同事和社会各界人士。会议由毕谊民主持。

王康:

我先讲两个我和老何的小故事。

我觉得老何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已有的君子。他是君子之风。第一次是和李慎之谈到何家栋,他对老何称赞备至。我就想,你们是老朋友吗?他说不,我们连面都没见过。我就起个心思,跟余世存商量,把两位老先生约到一块儿见见面。印象太深了,李慎之先生很洋派,派头十足,大家风范,何老,有点像个农民,那种朴实,好像不知道怎么办。然后坐下来,慎之先生说我们今天好不容易见面,我们谈的全是天下大事,国家大事,何老说当然当然,不谈私事,慎之先生又说,这样,我先说半个小时,何兄你再说,老何说没问题。李慎之开侃,半小时马上过去了,洋洋洒洒。我就说,该老何发言了,反正就你们俩说,我们旁听,老何开口还没说两句,真是没两句话,李慎之就打断了,完全违背了刚才约定的规矩,又谈了约半个小时,然后如此周而复始,五六次下来,我忍不住了。我说,李先生,你这个不对,刚才说好了你们轮流半小时的呀,这三个小时基本是你一家之言,老何就笑起来,很少看到何家栋那种我们中国的那种笑,那种像孩子一样,真像一个大孩子,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叫宽容,就是有点傻。

第二次我很想约一下两位老先生去四川去一趟,老何是马上答应,没问题,我多年前在那呆过,我一直想回去看看,我一点儿问题没有。我知道问题在李慎之先生那儿。我就战战兢兢问他,然后李先生提了三个要求:季节,地理路线图,然后把女儿带上,因为他脚不方便。这样就终于通过了。但是很遗憾,最后没有成行。

我老是想起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差别。其他差别都很大,但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至少是接近苏联东欧那些先贤们。中国有一个自己的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或中国当代士大夫的一个群体,何先生当然是其中一个当之无愧的中坚分子。我和何先生接触的时间不是太多,他给我最深的印象他是一个道德君子。他做人做到那个份上,我觉得太罕见了,完全是个奇迹。我和刘宾雁先生也接近过,给他打过两年的杂,我也很了解他的很多苦衷,他的无奈,甚至他的局限性。老何给我印象还不一样,子明写的那首诗,“亦师亦友”,他真是亦师亦友,他就是这种人。“二十峥嵘四十疑,前人匍匐后人梯”,写得太好了。凡是和何家栋接近过的人,就像那些弟子们接触了孔夫子一样,如沐春风。这些君子们都有自己的风范和特点——李慎之是洋洋洒洒的,古今中外的侃;宾雁呢就是很执着,有人道感化,那种不枉天下;何家栋他就是君子,一个良友,天生他就是老大哥,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有点傻。刘宾雁还知道有风险,只不过他也有点傻,他不知道风险究竟有多大,何家栋好像连风险都不知道一样。

我刚才提到持不同政见知识分子,士大夫,自孔夫子开创以来,这是中国真正的脊梁。在49年之后,何家栋他们这一代人,80岁的人,是中国最黑暗的,地狱般的,宿命般的这80年,全给他们承担了,让他们带走了。最难受的还真不是党外的,更不是民主派知识分子,还真是共产党内自己的知识分子们,就是何家栋、刘宾雁、李慎之,刚才于浩成先生提到的那些人。我希望啊,我也相信,中国有一天,不要太久,肯定会有我们的先贤祠,我们的。忠烈堂。我相信,何家栋先生、李慎之先生、刘宾雁先生,等等,他们肯定是中华先贤祠当之无愧的最早入驻的代表人物。谢谢(掌声)

主持人:

谢谢王康,精彩发言震撼人心。

下边请陈子明发言。我和子明在“四五”时就认识了。何老这个书也是从“五四”到“四五”,“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个大的题目,一个史诗般的叙事过程,讲了这段历史,我和子明从“四五”到“六四”这么走过来。后来他创办了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体制外的思想库也是子明和朋友们一手创建起来。以后军涛、我们这些人加入进来。何老是我们所的顾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明鏡新聞 - 歷史

明鏡雜誌 - 歷史

明鏡博客 - 歷史

明鏡出版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歷史/傳記

明鏡書店 - 新史記雜誌社

明鏡電子書 - 歷史/傳記

明鏡雜誌 - 新史記

明鏡雜誌 - 名星